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指責7.0%是造假的西方媒體太輕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17 11:04:00


  中評社北京7月17日電/多家西方主流新聞機構質疑中國二季度GDP增長7.0%數據的真實性,並且懷疑中國國家統計局故意“造假賬”,目的是為了提升投資者的信心。它們的理由幾乎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二季度和一季度的增長率完全一樣,都是7.0%。而中國今年的增長目標又是7%,“這太巧了”。

  因為“巧”而質疑中國“造假賬”,這一邏輯太不嚴謹,簡直可以稱之為輕佻。而且直接指著中國的鼻子表達對這一數據的不悅,都不掩飾很希望中國的經濟增長更低些,西方大媒體的這種表現讓人失望。

  統計中國的經濟數據是一項挑戰性蠻大的工作,做到十分精准的確挺難的,一些西方人士如果對中國的統計方法存有爭議,也不奇怪。但中國的統計是連續性的,方法之爭並不影響中方數據的權威性。

  讓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配合”政府的工作,這樣的誘惑恐怕從來都存在。同樣的誘惑存在於世界各地。然而中國在中央層面早就戰勝了這種誘惑,國家統計局如實、客觀開展工作已經由《統計法》做出保障,任何人指使統計局造假,或者統計局為迎合權力的意願故意製造虛假數字,都是犯罪行為。

  外界一些人以為中國政府有影響國家統計局工作的強烈願望,並且能夠很輕易地施加這種影響,這是對中國政府內部運行實際情形的誤解。

  此外,雖說中國GDP增速降到了近年來的最低點,但現在不能說是整個經濟形勢最困難的時候。一是因為增速的降幅已經縮得很小,企穩回暖的跡象已經出現。二是社會和輿論已經適應了當前的GDP增速水平,對更低一些的增速,比如說六點幾個百分點也是能夠承受的。一個低於7.0%的數據和一個為了7.0%的造假行為,後者的社會風險現在要明顯大得多,中國沒有承擔這種風險的動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