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類似,上海、四川、吉林等省市提出“9073”養老格局,明確將機構養老作為托底。
這3%或4%的老年人,主要是失能失智老人。整體思路是,讓養老機構發揮照護專業性與托底職能,能自理的老人則盡量在家庭、社區養老。
2015年初,北京市發布《關於深化公辦養老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公辦養老機構應強化托底,保障基本,著力保障特殊困難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也就是說,北京市的公辦養老機構將不再接收非保障對象申請入住,公建民營、公辦民營養老機構也將重點接收高齡、失能老年人。
“以前養老主要針對困境老人,而隨著低保等相關政策不斷完善,單純的經濟困難人群已不是養老機構最需要關注的人群,養老機構在向接收需要特別照料護理的失能、高齡等老年人轉變。”王振耀說。
《北京養老產業發展報告(2015)》顯示,根據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從抽樣比推算出北京市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數量為11.65萬人,而2010年入住養老機構的不能自理老人僅為1.5萬人,只有12.89%的不能自理老人住進了養老機構。業內人士認為,養老機構“一床難求”與“高空置率”並存,存在結構性供求不匹配。
失能失智養老屬“剛需”,養老機構摸索照護模式
北京市豐台區東鐵匠營街道光彩養老照料中心於2014年底正式營業,負責人王建良當初放棄經營數年、收入可觀的快捷酒店生意,在一些人不解的目光中,將酒店改造成養老照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