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沒有一秒停歇,沒了場外求助,戰鬥還得打。道橋分隊夜間受命架設兩座重型機械化橋,行軍途中卻遭敵偷襲,人員被判傷亡過半。
“我的演練我作主。”沒有了“夜間如何實施工程偵查”“人員不足如何作業”等追問,指揮員迅速通聯最近的國防工程維護分隊,請求戰場支援。
星夜馳援,國防工程維護分隊迅速轉換角色,趕到重型機械化橋作業點,展開作業,爭分奪秒。不多久,兩座鐵橋讓“天塹”變通途。
“為了完成任務,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了。”事後,道橋分隊指揮員孫亮坦言,“從遭敵襲擊到請求支援,所有命令都由自己抉擇,戰場逼著我們教會自己如何打仗。”
“保姆式演練,培育不出適應未來戰場的開路先鋒,必須要敢於充分放手,把學員推向前台,讓學員當主角,一切作戰行動,由學員自主收集信息、自主分析研判、自主組織指揮。”演練副總指揮、學院副政委許紅照告訴筆者。
想不到——畢業竟要帶著“敗仗”走
“工程設障隊,行動失敗!”複盤前,學員畢博有些沮喪,因為他要帶著敗仗下戰場了。
“考慮到學員即將成為指揮員,以往對抗,最後的敵軍都是假想敵,學員都不是戰敗者。”演練總導演、訓練部部長徐波說,此次演練,他們不僅不按方案導調,還不設假想敵,完全由導調教員隨機導調,學員自主對抗。仗打得怎樣,結果就怎樣。
其實,畢博準備得也很充分。3天暴雨,他們持續雨中作業3天。
通過偵查,畢博早已掌握對方進攻裝備,綜合掃雷車、機械化衝擊橋……為此,他不走尋常路,連設五道障礙,地雷場、三角錐、路砦、反坦克壕、阻絕墻。為了確保遲滯效果,他們挖斷兩道路,換了3次設障地點。他們的設障標準全都高於課本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