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從諸葛亮南征“三不易”看統戰的三宜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6-08 16:01:36


  馬柏義 浙江杭州市 大學職員 

  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後班師回成都時,費禕諫諸葛亮應該配置官吏留守南蠻,(從這一點看來,改土歸流的思想應該發始於此),諸葛亮談了三個不易:留官不留兵,易禍患;留兵,則兵無所食;蠻人積累的嫌疑,外人與之的信任基礎不存在。從一百二十回篇章布局來看,諸葛亮南征用了三個回合敘述。蜀國的政治形勢要求諸葛亮做好各個勢力的均衡。所以,從一開始,其就強調南征就是為了解決國家大患。應該說,只有解決了後顧之憂,才有接下來六出祁山最終星落五丈原的悲愴局面。

  為何要關心這三個回合?其中蘊含的內容要義有現實意義嗎?前不久中央統戰會議著重點出幾類團結的對象,事實上從近二十年經濟的分化,逐漸消解卻也重新調整著執政黨的群眾基礎。大統戰思想就是要適應這個新形勢作出政治層面的積極回應。

  從毛澤東提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對象到定義統一戰線的統戰對象的具體來看,執政黨清楚意識到如何思考與黨外人士的關係意義重大。所以,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的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對於執政黨來說,是為三宜:

  一宜繼續用執政黨而非革命黨的思維爭取黨外人士的合作與支持,擴大黨際之間的合作,同心同德; 

  二宜繼續用互聯網思維加強執政意識,開放心態而非老子黨去處理黨外人士的關係,虛心聽取黨外人士的意見和批評; 

  三宜發揮黨外人士的專業技術才幹,用人不疑。

  鞏固和繼續過大黨的統一戰線基礎,最終有利於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