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安倍晉三執意遏制中國不明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6-03 09:31:01


4月29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美国国会发表演讲。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9日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时拒绝就侵略历史和“慰安妇”问题道歉,招致一些美国议员强烈抨击。
  中評社香港6月3日電/安倍首相調整安保政策的最大理由應該就是中國的崛起。亞太地區實力均衡的打破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中國不斷走向經濟和軍事大國。如果安全保障相關法案的目的就是維持日本、亞洲的和平與繁榮,就應該立足於長期視角就對華戰略展開討論。

  日本《每日新聞》6月1日載文《立足長期視角討論中日關系》,文章說,即便眼下能遏制中國的行動,那麼未來還能發揮這樣的機能嗎?強化遏制力會不會因加劇了對手的疑心導致陷入軍備競賽的兩難境地呢?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出現,如何培養與中國的信賴關系?我們有必要開展更具現實意義的討論。

  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持續快速增加國防開支。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推算,去年中國的國防開支達216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排名世界第二,是日本防衛經費的約5倍。

  日美的聯合或許在遏制中國采取冒險主義行動上可以產生效果。但中國也可能以日美強化安保為理由進一步擴張軍備。

  近日中國發布的國防白皮書除了提到美國持續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之外,還指出了“日本積極謀求擺脫戰後體制,大幅調整軍事安全政策”,對日本的走向表現出“高度關注”。

  蘇聯為了對抗美國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20%用作軍費,這也成為導致蘇聯解體的間接原因。但中國的軍費只占GDP的2%左右,低於美國和印度。可以說中國在擴軍問題上仍保留了相當餘地。

  我們必須避免因誤判對方意圖而推高緊張態勢。美中之間已建立了溝通渠道。例如受南海局勢緊張的影響,美國國務卿克裡旋即到訪中國并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軍方高層交換意見。但日中之間還不能說已經擁有了足够的溝通渠道。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