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8日電/日本首相安倍正對美國進行為期8天的訪問,涉中話題如影隨形,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美日三角關係的現實。
日本國內及部分國際輿論對安倍訪美的報道和評論中,對華“牽制”或“遏制”的字眼屢見不鮮,似乎聯手“牽制”中國成了安倍訪美期間雙方的主要議題。
從官方話語看,“牽制”或“遏制”不可能進入日美對華政策表述。但從意願和實踐看,兩國對華政策中都有這方面的成分。這一成分到底占到多大比重,因時因事而異。目前,安倍要突破戰後國際秩序對日本的束縛,使日本成為“正常國家”,選擇靠渲染“中國威脅論”來製造輿論基礎;奧巴馬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維持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拉日抑華成了政策選項。通過強化同盟關係來平衡中國日益擴大的影響,在這方面美日可謂一拍即合。
即便如此,尚不能說對華牽制或遏制已成為美日對華政策和美日同盟的主導因素和壓倒性考慮。當今的亞太和世界,無論是中美關係還是中日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使得政策目標和選擇不能是一種非黑即白的界定、一種敵我分明的劃線。美國對華抱有戰略疑慮,擔心中國崛起挑戰美國的霸權,但又不得不同中國在許多領域搞合作;安倍固執地參拜靖國神社,拿“中國威脅論”說事兒,但又不願同中國完全撕破臉,還是要尋求同中方的接觸。這是一種典型的對華兩手政策。
美日都在施行兩手對華政策,不過中美日三角關係本質上並非是美日兩家對中國這樣一種簡單的“二對一”關係。美國對日本是“利用加限制”的關係,是一種“用人靠前,不用人靠後”的實用主義,有時日本會擔心美國與中國搞繞過日本的“越頂外交”;日本表面上對美國“言聽計從”,但借美國“卵翼”而坐大的想法一直存在,安倍修改和平憲法的企圖中就有這樣的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