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古詩詞中清明的五大主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05 17:25:35


  中評社香港4月5日電/“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恐怕是最為人熟知的清明題材詩作。其實,清明感懷也常見於我國古代詩人的作品之中,或感慨人生悲涼,或分析處世之理,生動詞句描繪出的清明別有韵味。

  思人生:“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新華網報道,宋代黃庭堅筆下的《清明》別具一格,在桃李盛開的清明時節,轉向對野田荒墳凄涼景象的哀嘆。詩中將《孟子》中一位喜愛誇耀虛榮的齊國人與堅守氣節的介子推對比,二人雖有天壤之別,但終究殊途同歸。詩人借此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慨嘆,雖然略顯消極,但現實就是這樣殘酷,詩人現實主義的創作視角和思考深度,頗有發人深思的感染力。

  品愁苦:“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在《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中,明代詩人高啟以悲涼的筆觸,帶領人們品味戰亂帶給人們的災難愁苦,風雨飄搖的社會裡,有幾戶人家的後人會去給先人掃墓?清明時節,充滿憂思的感嘆將悲傷的情緒渲染到極致,既是對故人的懷念,也是對戰亂的不滿和痛斥。

  清代詩人李漁在《清明前一日》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思考,“戰場花是血,驛路柳為鞭。荒壟關山隔,憑誰寄紙錢?”字字戳在人心痛處,為後人留下了對戰爭的反思和對和平的呼喚。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