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時報:2016併選 政治風險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05 09:10:12


 
  還記得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的前夕,那時節全球油價飆漲,年初就出現歷史上空前的100美元一桶高價位,到了5月時更高達130美元一桶,而台灣這時正好碰到3月政黨輪替,當時擔任看守政府的民進黨執政團隊,眼看著國際油價天天飆漲,就是硬著不調整島內原油價格,也不准電價上漲,講得好聽是體念民間疾苦,其實是拿全體納稅人的錢去貼補,這個政治操作,讓當時等著接手的國民黨團隊只能在旁乾著急,完全束手無策。等到接手時“國庫”的貼補虧損已經相當嚴重,只能立即被迫立即實施“油電雙漲”,而當時已經焦頭爛額的執政黨,又碰上可怕的全球金融海嘯,而這時已變成在野的民進黨,卻順著民意反彈大肆批判,反正好人都是他們做。試想連兩個月的看守期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如果是長達4個月,豈不更嚴重?

  回頭再談政治算計,倡議“總統”與“立委”選舉應分開舉行的朱立倫,提出此議題,究竟對國民黨的好處在那里?很耐人尋味的是,答案恐怕是對國民黨沒有任何好處。從選舉策略論,“總統”與“立委”選舉若是分開舉行且期程又是很接近,一定會出現衣尾效應。2008年就是這樣,國民黨先是在年初的“立委”選舉大勝,這個氣勢也就一直連續到3月,並未出現進黨所期盼的鐘擺效應。而依目前現階段的政黨氣勢消長,“總統”與“立委”選舉若是分開舉辦,其實是對民進黨為較有利的。換言之,政黨氣勢才是關鍵,國民黨如果一直拉不起氣勢,不論“總統”與“立委”選舉是合併還是分開,其結果其實都不能改變什麼。

  所以,與其糾結在無聊的政黨算計里,不如回歸到體制的基本面,好好思考一下究竟哪一種體制安排,對台灣整體發展是有利的?我們所在乎的,究竟是過高的選舉經費成本?還是在面臨政黨再輪替時,過長的政權交接空窗期?哪一種的政治風險較高?其實是一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不是嗎?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