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各地推諉責任 中國治霾缺乏溝通協作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04 10:05:00


霧霾籠罩下的河北邢台市街頭(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
  中評社香港2月4日電/在霧霾天只要把電視調到內地的天氣預報節目,往往會聽到這樣的話:“隨著冷空氣團的入侵,來自某些地區的污染物開始影響本市。”換句話說,污染的主要製造者不是本市,而是別的某個地方。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月31日載文《霧霾——莫再要相互指責》,長江三角洲地區整整一個月都被霧霾籠罩。在上海市人大近日舉行的年度會議上,該市環保局局長張全說,1月25日該市出現的重度污染,外來輸入占到六成。

  一年多前,上海附近的浙江省省會杭州市的時任副市長徐文光在一個環境論壇上也曾有類似的說法,說杭州的大氣污染有自己的原因,但季節風向帶來的“外部收入”也占65%。

  雖然科研報告對於污染源有形形色色的劃分,但是,“本地”與“非本地”的劃分卻獨出於地方官員之手。

  誠然,一個城市的污染可以影響周邊城市,但是過度強調這種影響不僅不負責任、具有誤導性,而且反映出糟糕的聯動協作狀態。

  去年,上海與周邊省份——浙江、江蘇和安徽——試圖開個頭,建立大氣污染聯防機制,包括信息警報共享、聯手打擊污染源等內容。但是這個機制迄今只停留在形式上。

  有媒體說,去年在一次地區環境會議上,這4個省市的官員把重點全部放在各自的工作上,在合作問題上沒有任何交流溝通。

  某市環境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說,地區合作存在諸多困難,但是沒有人談這些問題。

  沒有更高層次的組織——以及起後盾作用的法律——四個省市的政府不會有人站出來承擔地區協調的責任。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