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日電/有錢但心急 中國被視為委內瑞拉、阿根廷和俄羅斯的可能救世主,3國的最後貸款方,當別國都走開後唯一仍保持資金的銀行家。這是中國非凡增長的見證,但也為其國際貸款蒙上陰影。
環球時報轉譯英國《經濟學家》的文章,過去5年來,無論出於政治或經濟原因,中國一直在大幅擴大其全球貸款規模,還與近30個國家達成貨幣互換協議。與此同時,北京帶頭設立多個意在挑戰世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金融機構。此舉與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在這些舊機構中鮮有話語權不無關係。隨著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經濟體,這種時代錯誤變得愈加刺眼。
北京並未坐等。先後與其他“金磚國家”籌建新開發銀行、帶頭創建亞投行、宣布設立絲路基金……中國繪制出成為全球備選銀行家的路線圖。
問題是,中國將成為何種類型的銀行家。誠然,中國提供的貨幣互換協議具有重要象徵意義,但專家認為,對急需流動性資金的國家而言,這更像“稻草”而非“生命線”。且作為最後貸款方,北京的指導原則是重商主義,“在商言商”。但現實並非這麼簡單。對委俄阿3國的支持具有風險,含有逆向元素:中國正與遭其他國家“繞行”的國家打交道。當貿易協議演變為金融支持時,就更易遭受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