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威全辦公室一隅。(中評社 林谷隆攝) |
所以施威全在太陽花學運時,親自跑到“立法院”外與靜坐學生對談,還深入學校到東海大學、逢甲大學舉辦座談,以理性客觀的角度對兩岸關係進行概念性的溝通。施威全發覺,時下的台灣青年,關注兩岸的切入點是關心自己未來,很擔憂會遭遇的挑戰很大,對於大陸的現況卻不了解。
施威全表示,在基層接觸地方領袖的過程中,有許多人在大陸有經商或是投資,常常遇到爭議卻苦無解決的方法,過去只能藉“找關係”或是不正當的管道處理,他介紹可以藉“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來處理,大約有5成都可以獲得滿意的結果。經過介紹與解釋,讓許多地方頭人對馬政府推動兩岸機制化協商,轉為正向肯定。
施威全說,兩岸交流並不是馬英九2008上任後才接觸,早在2003年扁政府時代就已經達到高峰,中國大陸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地區,但是一直都沒有白紙黑字的協商,馬政府推動兩岸制度化協商,正是為經貿發展熱絡的現況,制定一個兩岸有共識的遊戲規則。
施威全提到,2008年以前兩岸談判只能透過民間對民間、彼此官方不接觸。2008年後,在許多項兩岸協議裡,出現當地主管的機關直接對口,例如2009年簽署的“兩岸公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達成默契後直接由大陸公檢司法部門對上台灣的“法務部”,兩岸聯手合作至今已遣送回台有383位通緝犯。
施威全表示,馬政府很努力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但是兩岸事務牽涉層面廣,也很敏感,當黨政大老帶著兒子到大陸面見中南海高層,照片一經公開就抵銷陸委會4年的努力,對於人民的誤解只能概括承受,持續努力再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