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水扁 |
中評社台北12月31日電/陳水扁保外就醫進入倒數,府院始終堅持醫療人權、回歸專業判斷的口徑,策略上不外乎要單純化、去政治化。
然而,整個救扁工程,只是透過醫療搭橋,從毛治國拋出人權考量、羅瑩雪提點三大路徑,背後仍不脫政治考量,藍綠之間也形成“微妙共識”。
中國時報報道,馬政府內部討論釋放陳水扁已有多時,差別在於怎麼放、何時放,時機點與路徑是主要考量。若要走特赦這條路徑,陳水扁必須為貪污案認錯道歉;若要保外就醫,也要經過專業醫療判斷等層層審核。
九合一選後,綠營11縣市長聯名要求讓陳水扁保外就醫,馬政府也需要轉移敗選焦點,更要擺脫“關死”前“總統”的人權罵名,釋放陳水扁瞬間成為藍綠一種不可說的默契,但實際操作上仍要避免敲鑼打鼓,引發政治效應。
例如,深藍反彈與政治效應,也是馬政府原先躊躇的因素之一。當呂秀蓮發動絕食抗議,民進黨並未發動黨公職聲援,深藍團體也未前往抗爭,代表釋放陳水扁的社會氛圍慢慢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