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東亞自由貿易談判背後的政治較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1-01 00:21:51


 
  不均衡的東亞經濟發展影響政治進程

  東亞國際秩序重組的根本原因在於東亞各國不均衡的經濟發展和國家實力的此消彼長。從純經濟角度來看,東亞總體形勢是積極的,地區經貿一體化的速度在加快,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成為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如今中、日、韓東北亞三國的自由貿易區談判也已開啓。如果順著這樣的態勢發展,東亞經濟未來可能整合為能夠與北美、歐盟相抗衡的新的自貿區,更大發揮全球經濟“火車頭”的作用。然而,如果從“勢力均衡”的傳統現實主義國際關係法則來看,因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所造成的國家間權力結構變動可能會對經濟一體化造成很大的障礙,並成為引發地區局勢緊張的重要因素。

  從歷史來看,日本經濟崛起領先本地區其他經濟體,其後是亞洲四小龍和泰國、馬來西亞等。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重創東南亞和韓國等國,但中國經濟隨後卻實現了長時期的高速增長,直到今天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最近幾年的形勢是中國經濟有放緩的趨勢,而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諸國的經濟發展勢頭非常迅猛。就韓、日而言,韓國經濟發展亮眼,而日本經濟一直低迷,以致日本央行被迫寄希望於“印鈔”來走出通縮。日本這種自貶幣值的行為極易引發本地區其他經濟體貨幣的競爭性貶值,從而影響各國經濟政策協調的前景。在世界經濟前景不明朗、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經濟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政策很容易大行其道,甚至演化為局部“貿易戰”、“貨幣戰”,加劇地區緊張局勢。

  東亞地區的經貿一體化談判越來越打上大國政治博弈的烙印,經濟發展不平衡會加劇這種緊張氣氛。一些和中國有地緣政治衝突並在對華貿易中存在巨額逆差的國家(如日本、越南等)更希望加入美國主導的自貿談判,而在經濟上更多受惠於中國崛起但在安全方面仰仗美國的國家則選擇兩方面都參與的中立態度。美國與中國兩大國在本地區爭奪影響力和事務主導權的博弈會一直持續下去,但雙方會盡可能避免本地區大規模軍事衝突的爆發。民族主義在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都會有抬頭的趨勢,各種地區合作與對話機制將面臨重大挑戰,不同大國主導的地區機制將呈現出相互競爭的態勢。

  東亞經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
  是世界多極化的一部分

  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長期滯後於歐洲和北美等地,東亞各國的經濟一體化進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將遭遇重重挫折,彼此政治互信的缺乏和國內某些產業的反對必然構成各種障礙。日韓一直對開放本國農產品市場顧慮重重,而中國的高科技、石化等行業則擔心衝擊過大。然而,隨著國際產業分工的客觀需要和東亞經濟的持續崛起,本區域經濟一體化從長期來看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在大國政治的影響下,東亞經濟的整合很可能會沿著幾條不同的軌道並行前進,這些不同軌道上的自貿協定談判都面臨著不同的挑戰,也都具備各自的優勢和潛力。以美國力推的TPP談判為例,一方面談判所設定的門檻過高(如對國內國有企業的設限和產業開放的要求過高)給亞洲各國帶來很大的國內壓力,另一方面美國政府自身尚未取得國會的“快車道”授權(缺乏此授權意味著政府談判的結果可能被美國國會否決)使得談判各方懷疑美國自己對談判結果的執行力。在中國倡導的中國——東盟升級版自由貿易區談判和RCEP談判中,東盟諸國與中國在南中國海的領土爭端以及對華貿易中不斷擴大的貿易赤字是阻礙談判進展的重要因素。從長遠來看,TPP並不具備排斥中國的天然屬性,相反如果包容中國加入,也可能促成中國國內的經濟改革和開放以及催生一個橫跨亞太的自貿區。升級版的中國——東盟自貿區和RCEP也有助於各國把現有的自貿安排從商品貿易逐步擴展到更廣泛、更重要的服務貿易和投資領域。今天的東北亞地區已經更為緊密地與東南亞地區聯繫在一起,成為世界經濟版圖中最具有活力的區域之一。因此未來一旦東北亞自貿區與東南亞自貿區對接,將形成21億人口的龐大市場規模和經濟總量,這一東亞共同市場的建立將極大改變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促進世界多極化進程和整個亞洲的崛起,增加本地區人民的福祉和自信心。

  貨幣聯盟和貿易戰會否重演

  在上世紀20至30年代,由於西方列強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爭奪世界秩序主導權的鬥爭愈演愈烈,各大主要經濟體建立了圍繞自己的貨幣和貿易聯盟,如英鎊集團、法郎集團、美元集團、(德國)馬克集團、日元集團等,展開了激烈的貿易戰和貨幣戰,各方之間不可調和的經濟矛盾最終成為二戰爆發的重要誘因之一。在人類進入核時代以後,世界各主要大國之間的競技更加日益轉向經濟領域,對國際貿易、投資和金融事務主導權的爭奪將在超級大國和潛在超級大國之間愈演愈烈,全球性的自由貿易協定越來越被大國主導的區域性經濟一體化協定所肢解或削弱,這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多哈回合談判屢屢不能取得進展的重要原因。在美國經濟具有全球領導力的時代,國際性經濟談判能夠實現從關貿總協定(GATT)向世界貿易組織的過渡。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國、以德國為核心的歐盟以及其他新興市場等對美國的全球經濟主導權提出了挑戰,世界範圍的自由貿易和經濟體系呈現碎片化的趨勢。在美國經濟上重返亞太的同時,崛起中的中國也以牙還牙,在國際金融領域發起了主動進攻,不僅提出了建設“金磚國家”銀行的設想,最近更要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直接挑戰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體系和日本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在東亞地區,人民幣體系與美元體系開始產生越來越多的摩擦,在這背後是崛起的中國與現有霸權國美國之間的大國政治博弈。在國際貿易和金融領域的美元霸權正日益受到亞洲、歐洲等主要經濟體不斷增加的貨幣互換協議的威脅,中國目前正不斷擴大和亞洲主要貿易夥伴的本國貨幣互換規模,以此減少貿易結算中對美元的依賴。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亞洲和歐洲多地均表達了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願望,但目前尚無美國城市作此打算。可以預見,中美兩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主導權上的爭奪很可能會從亞太地區擴展向全球範圍。

  然而,從目前發展態勢來看,亞太地區尚不具備在不同貿易聯盟之間爆發貨幣戰和貿易戰的可能性。首先,中美、中日等國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經濟融合,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已經把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產業按照比較優勢和國際分工的原則整合在了一起,無法再人為割裂開來。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日本還是韓國,都倡導自由貿易和相互投資,減少壁壘,因此各種自貿安排都是朝著一個方向——即更加自由的貿易和經濟往來方向發展的,因此本質上這些自貿安排並不互相排斥。此外,東亞產業鏈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會逐步助長各國要求建立東亞共同市場的願望,這是本地區經濟相互依存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大勢所趨。從國際政治經濟版圖來看,雖然東亞(包括東北亞與東南亞)作為一個整體近年來實力大增,但由於一體化程度較低,尚不足以在國際體系中與北美、歐洲這兩大權力中心形成鼎足之勢。在東亞經濟振興的大背景下,無論自貿區談判在何種軌道上發展,最終都將指向共同的一個目標——即建立本地區的共同市場,以實現商品、服務、資本和人員的自由流動。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4年12月號,總第204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