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李振廣:讀徐博東歷史文集有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1-23 00:47:46


 
  在20世紀80年代台灣歷史研究資料相對匱乏的年代,其所引用資料之豐富超乎想象。從文章的行文和注釋可以看出,當年徐博東教授為撰寫這些文章常常不辭辛苦,奔波於京城各家檔案館、圖書館,或訪問當事人。在《丘逢甲與康有為》一文中,為了論證丘逢甲與康有為第一次見面的時間,徐博東教授遍覽《倉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譜》、《南海康先生年譜續編》、《飲冰室文集•詩話》、《嶺雲海日樓詩抄》、《康有為致丘逢甲書考釋》、《丘逢甲文集》以及當時台灣最新公布的康氏己亥(1899年)《與丘逢甲書》,幾乎窮盡了一切可以找到的資料,最終找出了有力證據,並推測出康有為與丘逢甲第一次見面的時間應當在1899年12月至1900年1月27日之間。類似例子在文集中俯拾皆是,恕不一一列舉。從這些研究中體現出來的扎實學風,也反映了一個北大歷史學人嚴謹的治學態度。雖然,20世紀90年代之後,徐博東教授的學術研究重點轉向台灣現實問題研究,特別是民進黨研究,但不可否認的是,徐博東教授後來能夠在台灣問題研究上獲得巨大成功,成為一位蜚聲海內外的台灣問題研究專家,與其當年嚴謹的歷史研究訓練有著密切的關聯。筆者有理由相信,這部凝聚著徐博東教授心血的力作,必將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和廣大讀者的歡迎。

  近年來,年已七十退休在家的徐教授,表面上婉拒出席各種涉台會議和一切媒體採訪,銷聲匿跡,退出“江湖”,實則老當益壯,再一次轉換跑道,繼續為兩岸關係發展和祖國統一奉獻心力,發揮餘熱。他一邊扶鋤昌平興壽山下,養雞種菜,經營家庭農場。聽蟬溫泉花園小院,喂鳥養魚蓄龜,品茗怡情養性,過著花開花落,魚鳥為伴,世事如雲,任卷任舒的生活;一邊卻退而不休,筆耕不輟,潛心撰述家史——《台海悲歌》(暫用名)。據筆者所知,為了寫好這部家史,近年來徐博東教授不顧年事已高,自費回梅州、走汕頭、去博羅、上羅浮、過台灣,赴天津……,走遍父輩曾經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台灣的基隆中學、苗栗神棹山、鷂婆山、魚藤坪、台北、台中、高雄、屏東……跟他父親、母親有直接間接關係的歷史現場;訪問父輩幸存的戰友以及犧牲戰友的後代,當面請益;查閱舊報刊和歷史檔案,廣泛收集父母的各種資料,甚至從網上高價購買流落在市面上的父親的珍貴史料。通過辛苦的工作,他已經收集了上千萬字的資料,為撰寫好這部家史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日前,筆者有幸拜讀到剛剛草就的該書的“開篇”和“第一章”數萬字的初稿,真是催人淚下,文情並茂,精彩感人。70年來(從1945年算起)的兩岸關係離離合合,對我們的民族來說是一種苦難的經歷。而在兩岸分離的大背景下,對於徐家人來說曾經是有親不敢想,有家不能回,有苦無處訴,家庭離散、骨肉分離、望眼欲穿,這段家史不僅僅是70年來兩岸關係的縮影,更是一曲足以情動天地的曠世悲歌。

  真誠期待繼這部歷史文集出版之後,那部濃縮了兩岸關係70年精華的徐家家史早日封筆付梓,為兩岸跌宕曲折的故事再添一曲動人的篇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