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抗戰勝利日 兩岸要開啟歷史對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9-03 09:22:25


 
  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事,也深刻影響兩岸的歷史發展與民族感情,但是從小在大陸生長的學童,其所認識的抗戰史就是國民黨投降賣國、中共領導抗戰的“史實”,而從小在台灣生長的學童,卻有完全相反的理解。當然,台灣在“本土化教育”的衝擊下,對於抗戰的歷史記憶和情感也越來越淡薄。

  可以想見,兩岸如果在歷史認識、歷史詮釋上無法克服這樣的歧異、甚至對立,對於兩岸的近一步交流、對於“兩岸一家親”是完全不利的。試想,豈有一家人卻對家庭歷史有完全對立的看法和情感?又或者說,豈有“一家親”的家人,不交流、不調整家人對自己歷史的看法?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美國密蘇裡戰艦向盟軍簽字投降,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更是中華民族對日抗戰勝利的重要日子。1955年,“中華民國”“國防部”為了統一歧異紛雜的各軍種節日,因此選擇9月3日對日抗戰勝利日作為“中華民國”三軍的軍人節。這個日子,深具歷史意義,本來應該是中華民族共同歡慶的日子,卻只能是台灣海峽這一岸的民眾才有所認識、有所慶祝。而在台灣海峽的另一岸,他們所訂的軍人節,卻是導源於1927年8月1日中共發動南昌暴動,對抗國民政府的事件。八一南昌暴動(南昌起義)固然是歷史的事實,但卻是民族分裂對立的標誌,卻不是民族團結、對抗外侮、實現強國強軍夢的象徵。

  兩岸在訂定軍人節上的不同,只不過是兩岸史觀對立的一個案例而已。兩岸之間要實現真正的一家親,恐怕就需要從歷史教育、歷史認識的對話著手,從學術圈到民間,從民間到政府,透過逐步的討論、對話、形成共識,曾能夠凝聚出兩岸一家親的歷史觀、歷史認識。

  不管是要“正視現實”、要“求同存異”、要“累積互信”,恐怕都迴避不了“正視歷史”這個環節。兩岸從民間開始的歷史對話,刻不容緩。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