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你在此前的一次訪談裡提到:審片之後,還和許多權威人士不斷爭論哪些不宜表現,哪些應予删節。能否舉個例子?
黃亞洲:譬如撒切爾夫人挾馬島勝利的餘威來京商談香港前途問題,由於在“主權”、“治權”上都沒有達到她原先預案的期望,她在與毫不退讓的鄧小平會談後,下人民大會堂台階時,滑跌了一下,估計是神不守舍的緣故吧,這件事在當時的國際新聞報道中許多媒體都做了文章,我們在劇本中也體現了,吳導演也拍了。就塑造人物性格而言,寫這一筆當然無可非議。但是考慮到國際觀感,這一段,審片時有,最後還是删節了。
澎湃新聞:一開始是誰找到你,邀請你來擔任《鄧小平》的編劇?
黃亞洲:中央文獻研究室的領導邀我參與編劇的,可能是因為我曾經寫過鄧小平生涯題材的電影,也寫過若干重大歷史題材影視作品。
澎湃新聞:據說現在的編劇團隊已經是“第三次搭建的團隊”,那麼此前的為什麼沒有成功?
黃亞洲:在這之前,也有寫改革開放中的鄧小平形象的電視劇作品,第一次據說還拍攝了,但是沒有獲得通過,具體原因不知,好多年了,可能與政策把握上的難度有關吧。第二次有了劇本,還沒有投拍,可能也是政策把握的原因。所以這次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直接來組織創作班子,把握性就大一些。
但是說實話,我心裡一直是不踏實的,一直做著“寫完了不能投拍”與“投拍了通不過”的心理準備。
澎湃新聞:這部片子和你以往參與的“主旋律電視劇”相比,在劇本審查方面,有什麼不同和難處?
黃亞洲:確實,我參與過不少所謂“主旋律電視劇”的創作,但書寫的英雄人物大多是歷史年代久遠的。這部戲比較特殊,表現的年代是我親身經歷的,很多老人都還健在,許多事都有很多親歷者,如此年代的真實人物要作藝術呈現,當然難。好在有中央文獻研究室諸位的具體指導,畢竟鬆快多了。
劇本審讀以及電視劇攝制完成後的審片,當然也可以說是嚴格的,都是按程序一步步走的。總之,我得到的信息是,在離播放還有一星期的時候,吳導演還在機房裡作修改,制片方與導演的苦心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