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九等”的員工分級制度
逼迫員工逃離央視的,還有深根於央視的員工等級制度。
根據公開資料,央視作為副部級事業單位,內設24個機構以及6個台屬單位,現已擁有42個電視頻道,開辦452個欄目,所屬員工有幾萬人。
“用三六九等來形容央視的員工一點也不過分。”陳榮向澎湃新聞表示。
關於央視員工分成三六九等的說法也由來已久。
在央視,級別最高的是“正式職工”,擁有正式的國家事業編制。
儘管央視早已實行國企改革,但依然擁有3000名左右的正式職工。他們是央視最早的員工,當年由剛畢業的大學生、部隊轉業人士、外單位轉入的人士以及早年進入央視的工人組成。
“因為是正式員工的身份,他們在台裡享受著天然的優越感。”陳榮說。
第二層級是“台聘職工”,與正式職工享受著一樣的工資待遇,但沒有事業編制。
央視前台長楊偉光曾在受訪時說,“當時《東方時空》這樣的節目許多正式員工做不了,不得不對外招人。但當時沒有編制就只能採取台聘的方式,就是用他們創收的錢給他們發工資,收入不低於台裡的老職工。”
之後,央視快速發展,亟需人手,但正式員工與台聘職工的人數有限,只能從外單位或外地聘用臨時工,由各部門根據創收解決工資。
央視大發展時期,各個部門逐漸都採用了這一做法,臨時工數量迅速膨脹,最高峰時曾達到幾千人。
2007年,日漸膨脹的臨時工終於因“北京紙箱餡包子”的假新聞這一導火索而被央視“大清洗”。根據《法制日報》當年的報道,在三周內,央視共裁減了1800多名臨時工作人員,估計占央視員工總量的20%,甚至更多。
其實,早在2003年,央視就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人事改革,通過央視旗下的子公司中視匯才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中視匯才”)建立了勞務派遣制度,想以此來糾正央視用人制度的混亂。
公開資料顯示,中視匯才成立於2003年8月,是一家專門從事人員派遣業務的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立足中央電視台和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廣闊的平台,提供人力資源服務。
央視將大批非台聘的編外員工轉送至該公司名下,因而被稱為“企聘職工”——地位比臨時性的被雇傭者高些,待遇卻遠低於正式員工與台聘員工。更嚴格地說,他們不算是央視的人,而是屬於中視匯才的員工。
根據《環球人物》報道,2005年,郭振璽剛擔任財經頻道總監後,該頻道成為頻道制改革的試點,由頻道直接對欄目管理。因而郭振璽依然擁有充分的權利來管理員工。
在2009年之前,央視各中心、欄目的負責人還擁有用人權,中視匯才當時只是一個為各中心、欄目服務的機構,沒有實權。
2009年,時任台長到職後,堅持進行了招聘改革,把用人權收回到自己手中。
時任台長要求所有與中視匯才簽訂合同的員工,都要通過中央電視台人事辦公室安排到各個欄目中。從接受報名、招考、面試、分配等各個環節,各個中心、欄目沒有了用人權,但又持續需要大量人手,因此,為了“奪回”用人權,郭振璽想了一招,利用財經頻道下屬的公司——中視廣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招人,提供就業。
李淵告訴澎湃新聞,除了中視廣經,臨時工還與中視科華有限公司(下稱“中視科華”)簽訂合同。
公開資料顯示,中視科華成立於2005年11月,是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旗下的技術管理公司。據李淵透露,該公司承擔了央視相當一部分的人才派遣,一些頻道裡的財務、車輛使用,也是通過該公司走賬。
“項目制聘用”應運而生。中視廣經、中視科華等公司和員工以項目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
陳榮表示,這是一個很不規範的方式,對員工沒有任何保障,隨時都可以讓人走。但因當時不少人看重央視的光環,與該公司簽訂合同的人數越來越大。
陳榮告訴澎湃新聞,其他中心的負責人見郭振璽這招管用,也有人利用自己台屬的公司效仿這一做法。
多位受訪者透露,央視企聘的派遣公司眾多,比如中視匯才、中視科華、中視廣經、中視北方等。如果是項目制和臨時工,就和這些公司簽短期合同。
李淵說,企聘員工中,和中視匯才簽約的待遇最好,每月稅後一般能拿到2萬左右。中視科華其次,每月1.2萬上下。和其他公司簽約的,往年也有一萬多,但是今年降低了不少。
對於前段時間傳得沸沸揚揚的減薪風潮,李淵表示,現在可以確認的是,財經頻道項目制員工還沒有拿到去年的年終獎。
據他介紹,財經頻道年終獎,一般是8萬-15萬。這筆錢往年編制內、台聘、企聘以及項目聘的人都會有,但是去年年底,由於審計部門進駐,財務稱要第二年4月才能發。
幾個月後,隨著郭振璽等財經頻道多名領導被查,這筆錢現在還沒有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