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最近發表預測說,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在今年年底就將超過美國而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雖然有點“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但無論如何,中國已經被推上了亞洲中心、世界性大國的位置。這改變了東亞的力量對比,也成為東亞歷史上劃時代性事件。
贏得對蘇冷戰的勝利之後,如1993年《防務計劃指導方針》所說,美國把全球戰略重點轉向了“防止出現新的對手”,“防止出現任何可能的全球競爭者”,“在東亞和太平洋,防止出現真空或者是地區霸權”,依然是“槍打出頭鳥”。因此美國把主要打擊對象,既不對準已經被肢解的俄羅斯,也不對準被敲打多年的日本,而是對準了中國。在一定意義說,仍然是美國挑起了新的對華冷戰。
曾經的美蘇冷戰是意識形態、社會體制和軍事力量的對立與較量,幾乎不存在相互制約的經濟因素。如今,除了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軍事力量,中、美兩國在經濟上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係:美國企業在中國有超過600億美元的直接投資,中國購買了美國23%的國債,去年中美貿易總額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兩國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交易夥伴,至於人文方面的往來就更加頻繁和密切了。這是美蘇冷戰期間的美蘇關係所無法比擬的。
重要的變化發生在日本:經濟上,吉田茂首相選擇了“先經濟後軍事”,即所謂的“輕軍備”的國策,幫助日本利用美國發動的朝鮮和越南兩次戰爭而發了橫財。實現了經濟上的崛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在政治上,右傾化程度日益加深,特別是在冷戰結束之後,反戰和平力量遭到極度削弱,政壇和社會上呈現“正不壓邪”的局面;軍事上,由弱變強,其實力遠遠超過了防衛自身所需要的水準與規模,尤其是安倍內閣,選擇了軍事第一的路線,追求“擺脫戰後體制”,加緊“擴軍備戰”,謀求在軍事上的崛起,決心要回歸軍國主義的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