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緩解城市交通擁擠問題,新加坡早在1975年就開始使用區域通行券系統(ALS),並於1998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城區電子道路收費系統(ERP)。該系統曾令全美交通最擁堵的城市之一的紐約前市長,邁克爾·魯本斯·布隆伯格(Michael Rubens Bloomberg)羨慕不已,一心希望效仿,卻難以完全成功複制。此外,加之獨創的“擁車證”(COE)制度,新加坡治理城市擁堵的實效有目共睹。
新加坡曾經是世界上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倒數第二的國家,而如今卻幾乎沒有新加坡居民會為日常用水而發愁,甚至是有些浪費了,達人均每日152公升,比很多水資源豐富國家的消費水平還高。如此自信的用水底氣何在?正是基於創新性的“四大水喉”體系,即外來供水、淡化海水、新生水和收集雨水。
新加坡曾經的輝煌壯舉和奇思妙想不勝枚舉,以上三例已經足以證明老一輩開拓者們的遠見卓識。時至今日,早已衣食無憂的新加坡的新一輩,是否仍然具有闖勁、富有冒險和創新精神,抑或正趨於保守,不願再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了呢?
近三年來,新加坡在世界經濟論壇(WEF)所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均高居榜眼,僅落後於瑞士。不過,必須格外強調的是,在12項評價指標中,創新(Innovation)是新加坡的最顯著軟肋。有人就建議,新加坡可能需要向以色列學習如何創新。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教授,是登上英國時政雜誌《觀點》(Prospect)的“2014 年全球50 大思想家”排行榜的唯一新加坡人。他今年在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開設的英文專欄很有意思,名曰“Big Ideas”(大想法),旨在“拋磚引玉”,啟發民眾大膽創新思考,以期探討如何保持新加坡的非凡性(extraordinary)。
馬凱碩教授的部分“大想法”包括,希望新加坡人擁有更少汽車、讓新加坡的公共交通成為世界第一。很可惜,他的“大想法”卻大多被網友們嘲諷為異想天開,不切實際。其實,雖然夢想不一定都能成真,但若沒有遠大理想,注定要歸於平庸。畢竟路是人走出來的,而且無限風光在險峰,只有不走尋常路,方能領略別樣風景。新加坡過往的卓而不凡的發展成就,正是源於此種創新精神。
因此,誠如新加坡陳慶炎總統所指出,新加坡必須以創新方法來保持經濟競爭力。俗話說“創業難,守業更難”,原因就在於守業者多半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就是畏首畏腳、患得患失。即將步入建國金禧年的新加坡,若要基業常青,唯有繼續創新,否則,未來會歸於平庸絕非危言聳聽。
(來源:南華早報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