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如何客觀看待服貿協議與當前的抗爭及其影響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6-11 00:12:03


 
  其實,反黑箱、反服貿只是藉口,這場風暴真正性質其實是“反中”。否則,為何“立院”審議新加坡協議及紐西蘭協議皆遵照“行政議簽/事後審查/包裹表決”的立法規範,唯獨服貿協議卻要“政黨協商/逐條審查”,甚至尚主張另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難道也要訂《TPP監督條例》,主張事前審查?);何況,如今既已應允“逐條審查/逐條表決”卻何以仍不善罷干休,繼續煽動“反中抗中”的情緒。於是,如前所述,這一場“反中抗中”的風暴,即不無可能出現無以逆轉的“害台禍台”的後果。

  要言之,像這次反服貿抗爭,幾位年輕學生敢於公開他們是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員,他們比起民進黨,甚或某些綠營政客,只敢暗中躲在大學生背後指點,或者隨著學生的佔領行動,搞破壞,掛台獨旗幟,光明多了。就因為這次反服貿抗爭,諸多領頭的學生來自綠營或與綠營關係密切,而那些教授,也大多是綠營團體的人。筆者認為,大家在看待這一抗爭的時候,應該從真實面稱它為綠色學運,否則將悔辱了學運的神聖性。

  筆者還要敬告民進黨,你知我知,服貿談判絕非黑箱,卻在有心人刻意操作下造成社會錯誤認知,民進黨政治領袖,包括蔡英文、蘇貞昌,應對是否贊成簽署《兩岸服貿協議》立下“軍令狀”,表示為人民立誓、對歷史負責的政治家應有態度。

  檢討與省思--反服貿抗爭退場後的民進黨與兩岸關係

  “太陽花學運”雖然正式退場,學運的力量卻可能遍地開花。國民黨執政無力,最大反對黨民進黨卻沒有因此得利,公民社會不僅排斥政黨、甚至遙遙領先在野黨,民進黨徹底被邊緣化,綠營政治菁英紛紛提出警訊,太陽花學運興起,反映出民進黨和公民社會的嚴重脫軌。

  學運風起雲湧,不僅國民黨受傷,民進黨也面臨邊緣化危機。民進黨五月底改選黨主席,蔡英文率先拋出要結合社會力量,謝長廷倡議“黨是會議”,蘇貞昌也宣布啟動黨務改造;如何讓民進黨翻身,將是黨魁之爭的激辯題目。

  服貿協議本不應該引起這麼大的風波,它只是單純台灣經濟要生存發展必須向全球開放的先聲。但在民進黨“反中”意識形態長期渲染下,引爆三月學潮,也因為學潮,才讓各界驚覺服貿背後台灣社會如此多元的心聲。

  這股聲音裡面,除了有民進黨一貫的台獨拒中,還有年輕人飽受經濟壓力的焦慮、對藍綠惡鬥衍生的代議政治不滿、更隱藏可能被大陸“先經後政”統一的恐懼。這場學潮把這些問題如出疹子般一次迸現。

  三一八學運最大的盲點:一方面把服貿協議的程序問題完全歸咎張慶忠卅秒快讀的“黑箱”,另一方面把協議內容醜化為馬“政府”包藏禍心的賣台計畫,對“立法院”的失職和無能卻視若無睹,不置一詞。

  學運主張“先立法/後審查”,這個《監督條例民間版》(現改稱《兩岸協定締結條例》)以“兩國論”為架構,其極盡刁難又以幾乎能使未來兩岸任何協議皆簽不成為目標,更欲對已簽成的所有協議翻案否決;倘若此一“民間版”即是這場學運的政治宣言,則這場學運其實是“換一塊路牌的台獨”。

  如果學運學生不想再被貼上“綠營打手”的標籤,他們對監督條例及服貿協議審議的監督守護,就不能再一面倒地偏向一邊;他們的“遍地開花”活動,也不能只鎖定藍營“立委”。因為,從全民的眼光看,朝野“立委”都應該對兩岸問題負起同樣的責任,都該接受相同的監督;如果學運的後續行動太過偏頗,只會喪失自己的正當性。

  民進黨“天王”雖刻意隱身學運背後,但五月改選黨主席,“兩個太陽”的權力之爭又將浮上檯面。事實上,公民意識高漲,已凌駕於政黨之上,這股力量將來未必會化為支持綠營的選票,當第三勢力出現,很可能吸納這群厭惡藍綠的人。

  如何重拾民心,是下任民進黨黨主席不可迴避的課題。蘇蔡謝三人都已意識到,若不盡速拉近民進黨與公民社會的距離,在野力量可能分化,讓第三勢力有取代民進黨的機會,也無法打贏年底七合一選戰與2016大選。學運退場後,也是民進黨接著上場改革的時候。

  “太陽花”加上綠營奧援,兩股力量結合,不僅社會迅速裂解成為反服貿與反反服貿兩股力量,也激化藍綠導致基本盤歸隊;學運背後有反馬元素,最後能否轉化成為七合一反國民黨的選票,仍有變數。

  中共國台辦的發言人直指民進黨是學運幕後黑手,表示“民進黨在這次事件中的角色和表現,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並指責民進黨“借兩岸協議監督之名,拋出所謂台灣與中國締結協議處理條例,企圖瞞天過海,將一邊一國塞入其中,再次暴露其台獨本質”。

  原本在民進黨內有人提出凍結台獨黨綱之說後,民共之間所營造出比較寬鬆、友善的氛圍,可說是在“太陽花學運”爆發後瞬間倒退回了扁“政府”後期的緊張局面,民進黨大有重新淪為“麻煩製造者”境地的危險。

  “太陽花學運”主導力量所展現的動員能量、議題主導能力以及傳播的技術,可以說已完全奪去了民進黨的舞台與光芒,民進黨徹底成為政治舞台上的配角。接下來,“太陽花學運”的主導力量一定會和民進黨之間產生微妙複雜的競合關係,一方面在兩岸問題的立場上牽制民進黨的轉型,一方面在議題上影響民進黨的主導權,再一方面則會和民進黨爭奪支持群眾。

  最後,民進黨重新堅定回到“逢中必反”路線之上,勢將激化台灣社會的對立,也大有可能趕走中道力量、中間選民,對於民進黨的選舉或是長遠利益,未必全然是有利的局面。

  服貿協議在“立法院”繼續受阻,自然卡住後面的貨貿協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又可能影響兩岸關係的發展。而兩岸ECFA後續協議受阻,連帶衝擊台灣與其他國家進一步洽簽雙邊經貿合作協議,想要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的願景是越來越遠。

  “立法院”方面,監督條例立法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目前共有7個草案版本,其中民間版及民進黨版被質疑是“兩國論法制化”。當務之急,朝野政黨及馬英九、江宜樺及王金平必須開誠布公,協調出一個各方可以接受,又不會破壞兩岸關係的版本,盡速立法。

  總之,民進黨黨職、公職人員依仗“逢中必反”獲取權位,卻不顧台灣人民整體利益。對於民進黨“逢中必反”的作為,少數支持者沾沾自喜,多數反對者形同遭到綁架,卻都一起嘗到經濟發展受挫的苦果。民進黨指責台灣經濟成長遲緩,卻沒看到自己正是絆腳石,這真是台灣人民的無奈與悲哀。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4年5月號,總第197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