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台灣方面自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一改原來“烽火外交”的衝突政策,以非零和博弈的雙贏思維提出“外交休兵”的“活路外交”政策。在大陸的默許與支持下,台灣的國際空間有了很大拓展,台灣民眾外出旅遊免簽證國家達129個,台灣先後參加了WHO與WHA會議以及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台灣對外雙邊關係除一非洲小國自行斷交外,也基本維持現狀。
應該說,目前兩岸對於處理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已經初步形成默契,並有了具體的指導原則。但這些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台灣民眾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進一步開解台灣的國際空間,使之得到“合情合理的安排”,需要兩岸解放思想,共謀新思維:
首先,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涉及台灣的政治定位,而兩岸的政治定位,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過程。兩岸政治定位越明確,兩岸政治分歧解決的越快,兩岸關係發展就越順暢,台灣的國際空間也就越開闊。當前,首先要解決台灣內部對於一中架構問題的共識,確定台灣不追求台獨的目標,不利用國際空間來掩護和推行台獨。如此,則能消除大陸方面的疑慮,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可望大步進展。但目前來看,由於台灣反對勢力並未放棄台獨,短期內難以達成共識。
其次,要以復合型思維區別對待台灣國際空間複雜性問題。在一個中國框架下,未來也可以根據兩岸關係的發展情況,如簽署和平協議後,可以提前就本來應是統一後實現的主權共享,開始進行制度性安排,以更加靈活,雙贏的思維和方式處理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實實在在為台灣民眾爭取更多的國際參與和權益。兩岸可就此展開對話協商,逐個地討論台灣的國際空間合情合理安排問題,條件成熟一個,就解決一個。在此過程中,兩岸還可逐步累積合作經驗,擴大共同發展的空間,這也是兩岸之間最重要的累積互信、增進認同的過程。
如同學者指出,所謂合情合理的安排,就是符合兩岸的共同利益和願望、符合相關的國際法規和章程,以及符合現階段兩岸關係實際的發展水準。我們相信,兩岸的和平統一謀求的應是在一中框架下的兩岸雙贏而不是“誰吃掉誰”的零和結局。因此,通過合情合理安排,妥善地關照台灣的國際空間,使之享有應有的政治尊嚴與權利,才能最大限度地爭取民心,這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