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香港的中國人愛國愛港是天經地義的 |
中評社╱題:殖民地精英與特區精英 作者:劉廼強(香港),全國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本刊學術顧問
何謂精英
王振民來港參加我主持的一個《基本法》論壇,提出了《基本法》第四十五條規定提名委員會要有“廣泛代表性”,意思是以各界別選出來的的“精英”來平衡選舉時的“民粹”。於上世紀80年代《基本法》草擬期間,商界確有這樣的訴求,害怕將來在民主化的過程中,人數幾佔香港人口一半的“公屋黨”會橫掃政壇,嚴重傷害有錢人的利益,也因而損害資本主義和“一國兩制”。
事實上,現代社會於設計政制的時候,都需要於“精英”和“民粹”之間取得平衡,兼顧各界利益。簡單的追求“一人一票一等值”,必然以慘劇收場。選舉如是,管治亦如是。施政的決策者當然要以人為本,但天天看著民意上落來作決策,也必然避重就輕,捨長就短。曾蔭權在位的七年,就是如此光景,今天我們就承受著這苦果。治港的精英,就是能以社會和國家的長遠利益來考慮,於有需要作不受大眾歡迎的決策時,能知難而上的人物。
今天我們談精英,好像他們很神秘,天賦英才,高人一等。於殖民地年代,香港的“精英”也者,第一等是白皮膚的英國人。同樣白皮膚、說英語,但不是英國藉的,是二等“精英”。再其次,是能說英語,但不是白種人的“高等華人”。內地知識分子稱他們為“洋奴買辦”。這些今天我們所謂的中產階級“專業人士”,就是處於真正“精英”與蟻民之間,協助港英管治香港的本地“精英”。
今天不少市民受了反對派媒體的洗腦,認為梁振英的班子不是“精英”。如果以個人能力來界定“精英”,梁振英用人之道的確有問題,只是這班子的能力還有待考驗;不過一般說法是這些人在社會中都沒有地位,這是倒果為因的論述。港英用人,從來都並非在社會中挑選已經事業有成的精英,而是“說你行,你就行”,把你委任到立法局、行政局,你的事業和社會地位就自然急速上升。李鵬飛如是、鄧蓮如亦如是,不勝枚舉。
只是港英的“造神”工程十分成功,副作用之一是造就了另一個神話:中方沒有人才。直至今天,有些人依然堅持愛國愛港陣營中,只有曾鈺成懂英文。這個神話成功到連中央都相信了,不少人都直接或間接聽過領導人抱怨說:“唉!只是我們沒有人才。”於是一個怪圈便慢慢形成了,真正有能力的港式“叻仔”都跑到反對派的陣營去加入“精英俱樂部”。愛國愛港這邊因而便更加買少見少,變得更像沒有人才了。
這方面共產黨不是第一次上當,於革命成功,取得江山之後,同樣覺得自己缺乏治國人才,大量起用民國遺臣。有學者認為,這是後來“三反、五反”的導火線之一,所爭的是,究竟什麼才是治理共和國的精英。
馬英九剛上台的時候,想做“全民總統”,結果吃大虧。梁振英要搞“大和解”,要建設“香港營”,同一結局。
治港精英需有愛國愛港共同理念
莫說在政府,即便於商界,共同理念也是成功的團隊第一要素。美國“管理之神”,前GE總裁積奇.韋爾殊(JackWelch)認為一般團隊中有四類人:有共同理念,並有良好業績的必留;沒有共同理念,沒有良好業績的必棄。這不在話下。於有共同理念,但沒有良好業績的,以及沒有共同理念,但有良好業績的,兩者之間,他寧願留下有共同理念的,而捨棄只有良好業績的隊員。於此可見志同道合的重要性,但於過去十七年,我們偏偏卻忽略了這最重要的考慮。
對於什麼才是治理香港的精英,鄧小平一早便有深刻的體會,所以他才作出“治港班子要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指示。換句話說,愛國愛港是治港精英的必要條件。特首一定要愛國愛港,中央這回一早便亮出這一清晰的底線,是吃過虧之後,痛定思痛後才下的決心,再次回歸到鄧小平的堅持。我們不要忘記,鄧小平很清楚,光是特首一個人愛國愛港是絕對不足夠的,所以才有“治港班子要以愛國者為主體”的訓示。對於治港班子的愛國愛港要求大可較寬鬆一些,也不要求人人過關,搞“清一色”,但愛國者必須是主體。
澳門於回歸之後之所以政通人和,固然有其客觀的幸運因素,但治澳班子是以愛國者為主體這一條也不能忽略。澳門人口只有數十萬,之前沒有一家大學,人才多極有限。它的政治人才大部分來自暨南大學,即便在內地也不是什麼名校。但是治澳班子理念一致,就毋須天才也能平穩地幹出成果來。最起碼,澳門不致像香港那樣,事事都議不能決、決不能行、行不能果,成為全球最反共反華,平均每天有7.5次示威的“示威之都”。來港看示威,竟然成了香港在國際上的旅遊賣點!
香港的政制設計是行政主導,但是從一開始行政便不能主導。因為從回歸的第一天,特區便承繼了前朝所有官員過渡,“精英”的標準已經定了調,也就是殖民地時代那一套。一子錯,滿盤落索。回到今天的現實,治港班子最少要包括行政會議和問責官員。他們要向特首問責,特首再向中央和香港市民問責。我們對特首有愛國愛港的要求,間接也要求治港班子要愛國愛港。愛國愛港的程度或有參差,但總不能反共反華、贊成國愛分裂,敵視內地同胞;也不能經常性的洩密,於有爭議性的問題跟特首公開抬摃。如今行政會議和問責官員“早禱會”內容不能保密,行政會議召集人、財政司司長及一些局長都不時公開跟特首持公開相反意見,甚至公然批評某些決策,大失政治倫理,大損特區穩定和繁榮。很多論者都指出,原因就是與特首沒有共同理念,歸根到底,就是班子並非“以愛國者為主體”。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班子中大都不是我們建設特區所需要的治港精英。
治港精英以愛國愛港劃線,反對者會批評這是“用人唯親”,把不少精英人才排除於班子之外。但是回歸以來三個特首用人都沒有符合“治港班子要以愛國者為主體”的要求,結果團隊不但仍然普遍庸碌無能,一無建樹,更造成今天香港內部撕裂,以及與內地關係緊張的不良效果。於此可見,以共同政治理念組班,是有效管治的必要條件,志同道合跟用人唯親不能混為一談。用人於德才不能兼備時,寧可捨才用德。尤其是在惡劣的環境中,只有理念相同、團結一致的團隊才有機會殺出血路。
經過從回歸過渡期至今的犧牲、損耗,加上“近者不悅,遠者不來”,新血不多,愛國愛港陣營的人才庫已經所餘無幾。如今如果以籌備未來治港班子而豎起招賢大旗,短期只會招來一大批理念蕪雜,但自稱“愛國愛港”的雇傭兵。我們暫時有需要捨棄那些醉心於政治,誇誇而談之輩,要從愛國愛港本身已經是目標和意義,而非追名逐利的廣大群眾中著眼。
生活在香港的中國人愛國愛港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在過去一百多年的現代香港歷史中,愛國愛港從來都不是什麼稀有情操。“十室之內,必有忠信。”雖然經過港英百多年的經營,以及回歸之後十多年的自我摧殘,所有民意調查都依然顯示,自稱“愛國愛港”的市民,長期維持於約四分之一左右。怎麼說這裡都有一百多萬人,香港有的是愛國者治港精英。“誰謂我方無人?”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4年3月號,總第19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