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耕地其實還在減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02 10:18:34


 
  張鳳榮說,事實上,為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國家調動了一切可用的增產手段,包括通過補貼增加糧食播種面積,施用大量化肥農藥,大量開採利用緊缺的水資源,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水體富營養化、土壤和水生態環境惡化,還有一些河流斷流,一些地區地下水位下降。用這種方式,雖然提高了糧食產量,但付出了生態環境的代價,既不安全,也不可靠。而且,我國的後備耕地資源質量差,開墾改造為良田的難度也很大。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張鳳榮強調,要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飯碗裡裝的主要是中國糧,就必須堅持保護耕地紅線這個國家戰略不動搖。

  生態退耕如何推進?

  要有規劃有計劃地逐步退耕,現有耕地數量需保持基本穩定

  二次調查數據顯示,全國有8474萬畝耕地位於東北、西北地區的林區、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線範圍內,還有6471萬畝耕地位於25度以上陡坡。從生態安全的角度看,這1.49億畝耕地中,有相當部分需要退耕還林、還草、還濕。

  張鳳榮指出,這些耕地事關不少農民的生計需求,不能一退了之,而是要有規劃有計劃地逐步退耕。其中有些要通過土地整治,將其改造為高產穩產田,才能夠實現部分退耕。“經驗表明,土地整治建設高產穩產田的過程也是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惡化的過程。”

  張鳳榮強調,還要嚴防以生態建設和綠化建設的名義,占用平原優質耕地種草種樹。“大家要知道,耕地不僅具有農產品生產功能,同時具有生態服務功能和景觀綠化功能。在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方面,應該充分發揮耕地的這種多功能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