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中國還有3.7萬億的外匯儲備,跟其他發展中國家不一樣。其他發展中國家經常政府負債已經很高了,使用積極財政政策空間非常小,或者外匯儲備不足,沒有儲備就沒有辦法進行,這就是為什麼像巴西、印度在國際周期因素的壓力之下,他們的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幅度比我們大的原因。把我們這些有利的條件用好,達成我們預期的經濟增長的目標是完全有可能的,這也是第二季度經濟速度下滑到7.5%之後,我們中央政府批准鐵路建設項目、安居工程項目後,第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就恢復到7.7%。所以我相信,未來幾年中國保持7.5%到8%之間的經濟增長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僅今年明年這個短期的維持7.5到8之間的增長完全有可能,我相信,我們還有十幾二十年維持經濟增長8%增長的潛力。為什麼我們有維持十幾二十年8%經濟增長的潛力,這個判斷到底是怎麼樣。我們知道,經濟增長也就是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而收入水平要不斷提高的前提是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提高靠什麼載體呢,一個是現有產業技術不斷創新,以及把現有的資源從附加價值比較低的產業不斷轉移到附加價值比較高的這種產業,也就是產業升級上,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管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勞動生產率水平要提高、要增長的載體,對發達國家而言,他們的技術已經是前沿的,他們產業升級就是要靠自己發明,這個風險很高。過去一百多年發達國家實際表現情形,它的人均收入平均每年2%,加上人口增長它的經濟增長率也是在2%到3%之間,這是發達國家的情形。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的技術水平,我們的產業水平跟發達國家有差距,可以利用跟發達國家的差距,在技術創新當中,可以引進消化吸收集成,產業升級過程當中,我們也可以引進消化吸收集成這種方式,它的投入跟風險就比發達國家低多了,因此技術創新的速度,產業升級的速度,以及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速度,還有經濟增長的速度可以高於發達國家。
林毅夫:改革開放以後,我們每年8%的增長就是靠的這個機制,這個機制已經用了30年了,我們未來多長時間還可以用這個機制呢,它的判斷不在於我們過去已經用了34年,它的判斷在於我們跟發達國家技術跟產業差距有多大,我能看到最新數字是2008年的,2008年的時候我們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收入水平是美國的21%,這相當於日本在1951年跟美國的差距,新加坡在1967年跟美國的差距,我國台灣在1975年跟美國的差距,韓國在1977年跟美國的差距,這些東亞經濟體同樣利用跟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產業差距的優勢,日本從51年開始維持了20年平均每年9.2%的增長,新加坡從67年開始維持了20年平均每年8.6%的增長,我們的台灣利用這個技術差距維持20年平均每年8.3%的增長,韓國利用這個差距維持了21年平均每年7.6%的增長,如果這個後發優勢的潛力可以讓東亞經濟體維持20年7.6到9.2的增長,代表什麼呢?代表後發優勢應該讓我們有這個潛力,08年維持20多年平均每年8%左右的增長。這就是為什麼我相信我們有這個增長潛力的原因,那麼展望長遠未來,我想對我們關鍵限制不在前面,對我們關鍵限制是在過去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一些社會經濟還有環境的問題,收入分配越來越不平均,腐敗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化,環境的問題越來越不可忍受,為什麼在快速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出現這些問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