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鐘再思:不該苛責李嘉誠“脫亞入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10 10:11:40


  中評社香港12月10日電/今年以來,華人首富李嘉誠出售了一系列在香港和內地的資產,並且在歐洲大手筆併購,一時間,關於李超人放棄香港脫亞入歐的“撤資論”甚囂塵上。強大的輿論壓力迫使李嘉誠打破常規,多次通過香港乃至內地媒體重申自己低買高賣只是正常的商業行為,已出售的資產相對於仍保留在香港的投資只是一小部分,“長和系一定不會遷册,永遠不會離開香港”。

  李嘉誠占據華人首富地位十五年,其家族在香港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直以來,李嘉誠穩健的經營風格,使得他歷經幾次金融危機衝擊依然屹立不倒,李家的經營動向也被視為香港經濟的風向標,這也是長和系的“大動作”被萬人矚目並過度解讀的根源。此外,也有部分港人認為李嘉誠發家於香港,如今資產轉移,這在情感上讓人無法接受。這種思維跟前幾年房價短暫下調時,部分業主衝擊開發商要求退回差價如出一轍。如果要求開發商在房價下調時為業主的損失負責,那麼房價上漲時,為什麼沒有人將部分紅利還給開發商呢?

  市場的最大功能,無非是讓基於自利的個體通過自由交易獲得多贏,交易蘊含了一個價值判斷的過程。A認為自己提供的商品價值95元,而100元的出售價格可以讓自己獲益,同理B認為該項商品為自己帶來的效用大於等於100元,於是他願意以這個價格達成交易。當然,市場本身並不保證每個人的判斷都正確,盈利和虧損對市場行為進行獎懲,保證最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服務以及判斷準確的企業家勝出,並通過優勝劣汰的過程不斷調整優化。

  如果李嘉誠的財富來源於自由交易,那麼他當然有根據“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的原則出售旗下任何資產的自由,認為他判斷有誤的人,可以通過股票市場對他的行為做出評價,道德綁架則毫無立論根基。港人可以嘗試把對李嘉誠的評判轉移到任何一個普通人身上,假如樓下賣牛腩粉的老伯認為租價飈升營利艱難而轉讓自己的店鋪到內地養老,他們是否有權批評其脫港入陸?假如轉讓後的店鋪營利狀況很好,又有誰會對他的“損失”做出補償?李嘉誠只是一個通過市場為更多人創造價值提供服務的人。

  香港素來以自由港聞名於世,目前已經連續19年占據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排名榜首,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之地能夠獲此殊榮並且創造經濟奇跡,應歸功於當地的自由市場,而不是企業家們的道德。隨著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結束,年輕一代港人對公平、福利的訴求不斷加強,近年香港來工潮頻發,政府對市場的介入也有所增加,除了嚴厲的地產調控之外,香港還推出了令人大跌眼鏡的“限奶令”。面對營商環境的變化,相關行業的資本和企業家微調投資方向再正常不過。

  從另一角度看,資本外流應該被看做一個很有價值的信號,港人和港府更應據此探明背後的原因,營造更加良好的市場環境,而不是擔心和聲討企業家。有了自由和繁榮的市場,天生逐利的資本和企業自然會如期而至,這種事曾經發生在美國、香港和中國內地,將來也必有跡可循。

  (來源:網易評論 作者:鐘再思)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