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畫家葛飾北齋作品 |
中評社北京11月23日電/“中國語檢定”是日本比較權威的漢語能力測試,現在大約每年有六萬人左右參加,而HSK(漢語水平考試)在日本也有兩三千人參加。這是非常大的人數,現在漢語是日本最重要的第二外語。
內田慶市教授現為日本關西大學外國語學部教授、關西大學大學院東亞文化研究科教授,兼任關西大學附屬圖書館館長,也是日本“中國語檢定協會常務理事”,他致力於漢語教學研究垂四十年,發表刊行論文一百多篇、著作十幾部,還有翻譯作品若干。在漢語研究領域中獨辟蹊徑,他強調要從周邊看中心,提倡文化交涉學研究。推廣漢語教學,他更是不遺餘力,不但在大學開壇授徒,隨著網絡教學的發展,他還上網免費教授漢語。孜孜矻矻,又樂在其中,可謂學界勞模。
潘德寶(以下簡稱“潘”):內田老師,您學習漢語的最初動因是什麼?
內田慶市(以下簡稱“內田”):我高中時代對日本國語語言學感興趣,大學的專業是教育學,希望畢業後能成為一名小學教師,後來的轉變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教育學的課程中必須研修第二外語漢語,所以大學一年級時慢慢對漢語產生了興趣。另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世界都有學生運動,反對權威,隨時罷課,這一思潮也影響到了日本,所以很多大學生想了解正運動得如火如荼的中國。因此,我們同學五六個人,組織了一個學習班,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魯迅的小說等為材料自學漢語。到大學三年級時,日本學生運動漸漸平息。而我對中國和漢語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興趣,決定大學畢業之後在大學院(相當於中國的研究生課程)繼續學習研究漢語,想成為一名漢語研究者。
潘:大學院時代的導師給了您怎樣的影響?
內田:我是在大阪市立大學學習,當時日本開設漢語專業的大學只有少數幾所,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雖然開設了漢語專業,但近代漢語和漢語教學研究方向,仍要數大阪市立大學的實力最強。
我的導師是香阪順一(1915—2003)教授,他是近代漢語和現代漢語教學研究的權威,他推動成立了“中國語檢定考試”,對日本的漢語教育有很大的貢獻,他也是第一批派到中國北京大學的專家,那是1976年。除了在大學教學之外,他還開辦漢語的“民間講習會”。
潘:請介紹一下“民間講習會”的情況吧。
內田:明治時代以來,日本的官立大學裡是沒有漢語專業的。
潘:明治時代的東京大學不是有漢文科嗎?
內田:那是教漢文,主要是中國傳統學問的研究,而不是語言學意義上的現代漢語,教學的內容、方法和目的都不一樣。
日本國內的外語教學,受明治時代以來脫亞論的影響,主要教授英語、法語、德語,亞洲鄰國的語言沒有成為大學的專業。當然,二戰前,在上海開設的東亞同文學校,培養漢語的翻譯人才,那是為戰爭服務的,是一種特殊的情況。而日本國內的外語教學到二戰之前,還只有外語學校和商學校裡才有漢語教學,大阪市立大學就是商學校發展而來的。
這是正規學校裡的漢語教學情況,但是在民間,卻一直有很多的漢語講習會教授漢語。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很多人為了了解中國而開始學習漢語,香阪教授組織的講習會就是在民間推廣漢語教學。我們學生都要去為學習者上漢語課,可以說是一邊學一邊教,摸索漢語教學法。這種講習會收的學費很低,跟現在的民間漢語學習學校完全不一樣。現在這樣的漢語培訓學校收費跟英語是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