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高考英語弱化不代表中國要放棄英語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1-06 09:08:47


  中評社香港11月6日電/法國《歐洲時報》11月3日載文《中國抑英語挺漢語大勢所趨?》,摘要如下:

  近日,中國針對英語的高考改革引起廣泛關注。在一周前公布的該方案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北京市高考將“語文提分、英語降分”的舉措。江蘇、山東等地相繼傳出醞釀高考英語改革的消息。在高考一向被視為“風向標”的中國,英語降溫,漢語趨熱被視為大勢所趨。

  北京高考英語權重降低,按照官方的說法,首先是英語作為語言工具的理性回歸。中國高考納入英語科目30餘年來,應試教育制度重閱讀,輕交流,已經把英語教學扭曲成中式的“啞巴英語”,失去了語言交流的本來意義。英語成績再好的學生,和外國人交流卻一句說不出口。因此弱化英語的應試功能,讓其回歸語言工具的本質,也是正本清源。

  而官方未曾言說的背景,則是中國國內日漸興起的國學熱。前不久,大陸多所中學名校引進了台灣版的國學教材,官方電視台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大受歡迎,而近些年來古典的啟蒙教材亦被中國中小學生歡迎,從官方到民間,正在向傳統回歸。 

  近代以來,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軌跡,幾與社會發展方向同步。鴉片戰爭後,中國人開眼看世界,英語隨著西學東漸進入中國,至國民黨執政時期,入列教育科目,1949年後,亦一度開考英語。改革開放後,中國重新向藍色海洋敞懷,英語漸成高考考試科目,在出國、留學、移民熱的席捲之下,英語為全民熱學。 

  但與此同時,當全球化襲來,西方強勢文化衝擊,中國人也逃脫不掉對國家、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的焦慮。而身處轉型期的中國,亦面臨社會道德問題、經濟發展等突出的社會問題,一定程度上,回歸傳統文化、認同傳統文化,成為增強國家、民族認同,穩固社會的方式之一。 

  目前來看,英語從高考、教育中的弱化,並不意味著中國要放棄學英語,英語依然是國際交流的工具,在“開放”已經成為中國穩定的步伐之下,如何用本土文化應對全球化,將是中國思考、破解的課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