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介紹稱,194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發生了一次類似倫敦大霧事件的危機。一團高氣壓停留在了工業城鎮多諾拉上空,導致了長達5天的黃色煙霧污染。城裡近一半的人都因此生病。
麥克爾羅伊說,為避免此類問題再發生,美國的工廠建了更高的煙囪。他們的想法是讓煙霧飄到更遠的地方,這樣不會在本地造成問題——依照的是那句老話“解決污染問題的方法就是稀釋”。
但這造成了另一個污染問題:酸雨。這個問題困擾了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部分地區很多年,對樹木和魚類都造成了傷害。直到1990年,美國對形成酸雨的污染物實施了限額排放交易措施,這個問題才得到了認真的應對。
環保人士說,如今在中國,解決方式很清楚,就是不再用煤炭。綠色和平組織在東亞地區的氣候和能源活動人士李碩在郵件中寫道:“中國必須解決對煤炭的依賴。”
報道稱,中國政府正在推動電廠使用其他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核能、水能和天然氣等。但是煤炭作為一種穩定而廉價的能源在中國已經根深蒂固,很難放棄。
麥克爾羅伊說:“這種轉變不可能即刻發生,但必須盡快實現。”
報道指出,在中國加緊對改善空氣的管控的同時,它可能也在留心一些意料之外的後果。在面臨嚴重臭氧問題的墨西哥城,1989年出台了一項規定,車輛根據車牌號每周必須有一個工作日停駛。麥克爾羅伊說,結果民眾最普遍的應對方式就是再買一輛便宜的車——排放的污染比第一輛車更多——這樣他們便每天都能開車。
北京市剛剛宣布了在嚴重霧霾天實行單雙號限行的規定。即便北京能避免買第二輛車的問題——這似乎有可能,主要是北京的這一規定只是臨時性的,這就減少了買第二輛車的意願——專家們仍認為,不管是北京還是整個中國,要想讓灰色的煙霧消失,必須推動更多的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