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上海虹口體育館更名為精武體育館引爭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22 17:20:49  


  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電/1910年,武術大師霍元甲在上海創立了傳授武術的團體——精武體育總會。如今,為了復興精武體育文化,上海市虹口體育館於昨日正式更名精武體育館。更名後,體育館的功能不改變,但將為精武精神傳播和體育武術活動提供場地。

  東方網報道,就現狀來看,上海地區“拳腳有功夫”的市民數量非常有限。從上世紀80年代恢復會員制至今,上海精武體育總會累計吸納會員6000餘人。上海武術協會副主席、著名武術家王培錕表示,沒有群眾基礎,武術的技藝和精神就將湮沒。

  另有聲音認為,像精武體育館掛牌這種由政府推動復興精武精神的做法,其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為了傳播精武精神,精武體育總會計劃用5至10年時間,在虹口打造一個精武文化產業街區,並開展系列推廣武術的活動,並為“精武”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精武總會已經完成一套時長4分鐘的成人拳操,集合精武體育最有代表性的招式,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接下來還將編排一套適合青少年的精武操,向中小學推廣,讓這項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泛傳承。

  全國125個拳種半數失傳

  上海是百年精武文化的發祥地。1910年,由愛國武術大師霍元甲在上海創立的精武體育總會,以“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為宗旨,曾經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典範。

  1920年起,上海精武體育總會就著力拓展海外影響,至今已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50多個精武體育會。

  “將虹口體育館更名,是傳播精武體育文化的一種方式。”虹口區人大常委會主任、上海精武體育總會會長顔建平昨日表示,傳承精武文化除了應帶動全民參與,傳授民眾強身健體的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讓人們領悟“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的精神。

  在昨日舉行的“2013年精武體育文化高峰論壇”上,上海武術協會副主席王培錕表示,武術館、協會及基地、體校等平台,都成為武術傳播的主要渠道。精武體育也已經納入國家體育的範疇內進行推廣。但在中小學校,精武武術推廣還不夠深入。

  統計數據顯示,從上世紀80年代恢復會員制至今,上海精武體育總會累計吸納會員6000餘人,目前在各區輔導中心參與活動的市民人數大約8000人。

  放眼全國,除了少林等知名流派,更多武術門類面臨著存亡危機。王培錕透露,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曾對民間武術門類進行歸總,最終認定有125個拳種,目前仍在傳播擴散的僅有60餘種。

  虹口大力復興精武文化

  精武“落戶”虹口並不突兀。歷史上的虹口是“五洋雜處”之地,是民族工業的發源地,民族資本家以無償財力支持愛國人士,因此擁有發展精武會的基礎和條件。直至目前,上海精武體育總會的辦會地點仍在虹口。

  因此,虹口正在大手筆復興精武文化。虹口區政府有關人士直言,希望精武體育發揚光大,並用精武精神豐富虹口文化內涵,為區域的文化事業、產業發展提供足夠的契機。

  在實際操作中,虹口區政府對精武體育總會一貫表示出支持。曾任虹口區委書記、區長和區政協主席的盧麗娟,擔任上海精武體育總會第一屆、第二屆和第三屆理事會會長;現任虹口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顔建平現任上海精武體育總會會長。2012年開始,該區區委書記吳清多次聽取精武工作匯報。他強調要把精武工作作為虹口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推動。

  未來,上海精武體育總會計劃用5至10年,在虹口區打造一個精武文化產業街區;曲陽公園也將在近期正式改名為精武體育公園,四川北路與邢家橋路之間一段的東寶興路還將更名為精武總會路。

  2014年,上海精武體育總會將為“精武”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還計劃以虹口為基地承接世界武術博覽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