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組信息或許能從側面印證李嘉誠的選擇:近段時間來,多家香港上市公司計劃分拆旗下業務獨立上市。除了長和系外,新世界有意分拆新世界酒店;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向恒地悉數沽出私人及家族持有的中華煤氣,涉資28.84億港元;嘉裡建設亦申請分拆嘉裡物流上市。有業務分拆意向的公司,還包括眾安房地產、信義玻璃和利福國際。
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今年3月,和黃旗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又爆發了嚴重的工潮,這或許讓李嘉誠在香港的投資更趨保守。“香港這種貧富差距加大導致的社會不滿情緒加劇,是促使李嘉誠出售香港資產的原因之一。”有評論人士稱。
實際上,從1991年至今的20多年間,李嘉誠已經歷過數次經濟環境的大起大落,其中包括亞洲金融危機、SARS危機、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和兩年前爆發的歐債危機。其間,長和系雖在某些業務上大幅虧損,整體的盈利能力卻未受到嚴重影響。
數據顯示,1991-2011年的20年間,和記黃埔的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為11.01%,長江實業的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為14.48%。這是因為,李嘉誠極度擅長靈活處置和重組集團業務,在多元化的思路下,他善於剝離盈利黯淡的業務,吸納富於前景的產業;在此基礎上,他又十分重視尋求多維度的資金籌集渠道,以保持企業充足的現金儲備。此前,長和系曾有過多次將低回報資產出售套現的例子。
再來看看李嘉誠這次出售的部分資產:廣州西城都薈廣場的回報率僅為7%,陸家嘴寫字樓的租金回報僅約5%,而百佳超市的回報就更低了。從這個角度看,追求穩健收益的李嘉誠選擇套現,實屬情理之中。
而經過一系列的資產出售,其香港業務占集團盈利的比重,則已由2010年的25%逐步下降至了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