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文萊華社忙人孫勝利:青黃不接也沒辦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16 00:49:49  


孫勝利接受中評社記者采訪(中評社 魚莎莎攝)
 
  “我們也說社團需要老中青,也希望在社團中有30、40歲的理事,但是比較難。”孫勝利表示,個人很難改變社會大環境。他自己念書的時候媒介語都是中文,而現在的環境下,父母以子女前途為重。他自己的孩子也只在華校念到小學畢業,就去英校讀書,好為去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留學做準備。加上現在年青人喜歡上網,不再以“群聚”的方式交流感情。因此即使他經常動員子女一起參加活動,但“他們藉口比較多,說沒時間”,而其實,“時間要是擠肯定是有的”。

  老一代經歷豐富 貢獻華社

  另外一方面,文萊老一代華人普遍喜歡參與華社,由於時代關係,他們不少經歷豐富,從事過多種職業,穿梭於各種各樣的社團之中。

  以孫勝利為例,1968年在文萊中華中學畢業後在華校教書,先後12年;1980年開始從商,經營電器業;1985年開始在當地一所華文學校任董事,負責學校資金、運作,延續至今。以職業背景為線索,孫氏先後加入電器商公會、校友會,又因為興趣愛好關係加入太極學會、籃球總會等華人團體。加之孫氏本人從小在周圍都是馬來人的水屋長大,說得一口幾乎可以“以假亂真”的馬來語,代表華社與文萊官方進行溝通。與此同時,他的書法造詣不淺,經常為社團、喜事、治喪委員會等執筆。

  據當地中文媒體易華網統計,文萊目前仍然活躍的華人社團約50家。成立最早的是1930年註冊的馬來奕機器研究所,這類華人為核心的行業組織,當時遍布東南亞,多稱為“華人機器工會”,是以從事機械工作的技術工人組成的互助,非教育性的業緣團體。其他團體中,有以血緣、地緣為代表的“福建宗親會”等團體,也有以興趣愛好為代表的“羽毛球協會”,還有校友會、商會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