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革命黨機關報誕生在香港 報社成革命大本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24 11:03:04  


 
  報社成革命籌劃的“大本營”
 
  “中國報之社長室不獨為革命軍之樞紐,亦且為革命軍之兵工廠矣” ——馮自由
 
  既然是革命團體的機關報,《中國日報》就並非單純意義上的新聞單位,更像是革命的組織和領導機關。辛亥革命之前,多次武裝起義的策劃組織和聯絡工作,都在報館內進行。電影《十月圍城》中,孫中山和十三省的代表會面,密謀在全國範圍內發動武裝起義。劇中會面的地點,就是《中國日報》的地下室。
 
  這個情節雖然是虛構的,但是《中國日報》為眾多來港的革命志士提供庇護,歷史上卻是確有其事。
 
  1900年初,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決定在廣東惠州發動起義。但是因為港英政府的驅逐令,孫中山無法在香港登陸,只能在當年6月17日,將船停靠在維多利亞灣,並在船旁的小舟上召開軍事會議,安排起義事宜。隨後整個起義都是在香港籌劃,籌劃的具體地點主要就在《中國日報》社。而香港興中會,主要就是負責起義資金、槍械的籌備,以及革命軍的接應。
 
  當年10月中旬,革命軍在惠州三洲田取得4次大捷,直逼惠州。然而因日本內閣更換,外交政策大變,導致孫中山的運械計劃失敗,進而宣布起義終止。隨後鄭士良、史古愚、史堅如、蘇卓南、張碩臣等起義領導者返回香港,幾乎全都居住在《中國日報》社,那時的情形用馮自由的話來描述,便是“義師將士群至機關部狼狽求助,報中經濟能力大受影響,殆有不支之勢”,幸好得到富商李紀堂大力資助,才得以維持。這次起義,也是革命黨在香港,以《中國日報》作為“大本營”策劃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3個月後,1901年1月10日,香港興中會首任會長楊衢雲在位於香港結志街52號的家中被清廷殺手陳林暗殺,隨後被安葬在位於跑馬地的香港墳場。因為擔心清廷派人破壞,墓碑上沒有姓名,只有一個阿拉伯數字編號:6348。聽聞楊衢雲被殺,遠在日本的孫中山募得捐款1000餘元,當即“匯港中國報館交與足下諸君為之安置”。1901年12月,香港政府針對孫中山的驅逐令到期,先生從日本乘坐輪船抵達香港,並在香港居住一周。“先生在香港時居住的地方,也是在已經遷到永樂街的《中國日報》社三樓。”周佳榮教授表示。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領導的第一個全國性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成立。“10月,同盟會香港分會在香港興中會的基礎上成立,成立大會上,《中國日報》社社長陳少白被推為會長。當時開會的地點,就在已經搬遷到荷李活道的《中國日報》社四樓。”周佳榮教授稱。
 
  從1895年的廣州起義到1911年的黃花崗起義,興中會和同盟會先後領導了10次武裝起義。其中除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河口起義外,另外6次起義的策源地均在香港,起義的資金、槍支彈藥等,都是從香港運進內地。進出的經費,也都是在報社進行。甚至包括起義所用炸藥及鐵彈均在香港製造,地點便是在《中國日報》社四樓,因此馮自由稱“中國報之社長室不獨為革命軍之樞紐,亦且為革命軍之兵工廠矣”。
 
  孫中山後來稱,“辛亥革命運動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革命報刊對革命宗旨和革命思想的傳播”,香港曾作為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宣傳基地,功不可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