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鎮洪坑村的戴江華和妻子阿姮是去年三月自由戀愛認識的,當時,大學剛畢業的阿姮來村裡探訪五年前嫁過來的姐姐,不想卻與戴江華結成良緣。阿濟嬡萱好,特別愛笑,她告訴記者,早在大學時,她已經選修過一些中文,與戴江華的日常溝通不存在太大障礙。剛到天寶鎮時,阿寄筒蛔〖拍,與戴江華提過好幾次,想報個成人大學繼續充電。但考慮到語言問題,最終只能作罷。不久,阿薊吃校生了個女兒,她便在家做起全職太太。
半個月前,寶寶五個多月大了,阿姮才找了份鎮上的糖果加工廠的工作,白天打工,晚上帶孩子。戴江華一個月的收入差不多有兩千多元,家裡的兩畝地也能帶來萬元以上的年收入,他並不指望阿姮能為家裡貢獻多大的收入,“只要她自己喜歡,過得開心就好。”
飲食口味迥異 慢慢磨合適應
越南人的飲食口味偏好酸甜,閩南餐飲則較為清淡。對於越南新娘來說,要想在中國扎根,飲食也是不得不跨越的門檻。
“剛來的時候,她燒菜都愛放越南帶過來的魚露,但我們實在不能接受這個味道。”戴江華說,“她管她配魚露吃,我們還是燒醬油,但也會慢慢讓她適應本地菜的口味。”去年下半年,在不斷適應下,阿姮漸漸習慣了閩南菜的口味。事實上,磨合的過程也是相互的,在她適應閩南菜口味的同時,戴江華也開始接受越南風味。他從冰箱冷凍室內拿出一根“冰棍”說,這是由壓扁的香蕉、花生及椰肉做的越南小吃。“一開始吃,覺得香蕉酸酸的,椰肉甜甜的,味道很奇怪,沒想到吃多了以後,還真挺好吃的。”
為了使妻子更好地融入當地,戴江華會不時地教妻子普通話與閩南語。他說:“通常來說,在這裡住了兩三年的越南新娘,基本都會說閩南話了。”儘管阿姮的普通話現在還帶著濃濃的越南口音,還會用錯語法,例如把“爸爸的朋友”說成“朋友爸爸”,但這並不影響意思的表達。她拿出一本被翻爛了的中文學習書示意記者,自己這一年半來,幾乎每天都在學習普通話。
“這裡挺好,嫁到哪裡習慣到哪裡”
與上世紀九十年代被拐賣來中國的越南婦女不同,越來越多的越南新娘主動要求嫁到中國。村裡人告訴記者,即便最開始缺乏感情基礎,但隨著時間積累,能住下來的,生活過得不會太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