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統計顯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本相當於42億美元。 |
中評社香港8月30日電/美國《紐約時報》8月25日載文《世界規模的大型展覽活動對主辦城市來說可能是紅利,也可能是夢魘》,摘要如下:
如今,主辦世博會意味著更多的建築。申辦國家希望經濟的推動和國際聲望的提高是舉辦這個歷時6個月展會的動力。世博會歷史學家烏爾索.查普爾說:“對於一個城市來說,世博會意味著一個特定‘時代的來臨’。這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也可以提升一個國家的海外形象。”
與此同時,世博會主辦方也必須考慮成本和遺留問題。
有統計顯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本相當於42億美元。
上海世博會在結束後留下了許多毫無用處的建築。其中一些像德國展館,最後就被拆除。
2015年世博會首席執行官朱塞佩.薩拉說,作為下一屆世博會主辦城市,米蘭希望避免相同的命運。米蘭將“舉辦一場完全可持續發展的展會,並用環保材料建造意大利國家展館,如果有必要的話,最後可以輕鬆地對其拆除”2020年世博會的申辦國全部來自新興市場則表明了國際關係的版圖發生了改變。越來越多的國家利用這類國際盛會來登上國際舞台。查普爾說:“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一個完美的例子,通過世博會的舉辦展示出一個國家是一個重要的國際參與者。”
在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之後,上海世博會是歷史上參與者最多的一屆世博會:與會的國家和組織達246個,遊客人數達730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