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中國擁有足夠強大的戰術飛機生產能力,既能滿足本國軍隊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出口規模。據國外專家估計,目前中國每年出口120-130架作戰飛機。與此同時,中國在一系列重要的航空配套設備和系統方面(機載電子設備、機載雷達、發動機、導彈)還繼續依賴進口,因為國產配套設備和武器的技術性能還落後於國外同類產品。
中國把克服這些不足作為目標,並且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其中,分別用於取代俄制AL-31F和RD-93發動機的國產“太行”和“泰山”發動機的問世可以算是不小的成就,另外,中國還在俄羅斯在“甲蟲”雷達的基礎上研製了國產機載雷達。
此外,中國航空工業的科研生產能力經過不斷改革,已經能夠批量生產殲-10戰術殲擊機。殲-15艦載殲擊機的試驗即將完成,此後將投入批量生產。殲-20和殲-31第五代殲擊機原型機的飛行試驗計劃已經開始實施。
儘管中國航空工業目前還在仿制和進一步改進國外航空技術裝備,但近五到十年來已經出現了從仿制向利用國外設計思想研製現代化航空技術裝備轉變的趨勢,這證明中國打算逐步形成本國的設計流派。在中國作戰飛機保持現有發展速度的情況下,從中期來看,在世界航空製造市場上不僅將出現一個能夠提出自己條件的新的強大競爭對手,而且它也可能成為該領域的領先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