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兩岸經貿互動 前半夜想自己 後半夜想人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22 12:08:30  


  中評社台北8月22日電/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於6月由海基、海協兩會於上海簽署後,迄今已滿兩個月,卻因台灣方面針對開放陸資准入的項目,對台灣的利弊影響有截然不同的評價,協議文本遲遲未能獲得“立法院”的認可。導致大陸方面,包括國台辦方面,與海協會會長陳德銘等,一再對於明明是大陸方面同意開放的項目比台灣方面的還多,卻在台灣引起這麼大的反彈,感到不解。同時也表態服貿協議未能生效,恐將影響後續有關貨品貿易協議的協商談判進程。 

  台灣工商時報今天社論說,檢視服貿協議所引發的諸多爭議與後遺影響,客觀顯示有關兩岸的經貿協議談判,的確已經進入了深水區。而當台方針對服貿協議一旦生效,對台灣相關產業所可能帶來的衝擊影響,予以極度放大解讀之際,似乎也應該同時了解一下相關協議的簽署,陸方的看法反應又是如何。畢竟簽署類似FTA的兩岸各式各樣經貿協議,重點就是相互開放市場,在平等互惠的原則下開創更大的商機。而既然如此,自然也就不能只是一味的要求對方讓利,而己方則是寸土不讓。如果不能遵循這樣的遊戲規則,其實也可斷言這樣的協議將無法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更遑論可以獲致雙贏互利的衍生紅利了。 

  那麼大陸方面對於從兩岸簽署ECFA之後,所陸續完成的各項經貿協議,又是如何評價呢?除了官方的說法,一再表示在兩會協商過程中對台灣一再讓利,已經讓他們承受了不小的內部壓力之外,更具體的意見反應,也許可以從最近所舉辦的兩場兩岸論壇中,陸方學者或業者的發言內容見其端倪。 

  其中的一場是本月15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兩岸和平發展法學論壇”。在有關“兩岸投資保護與糾紛解決”的座談會上,大陸的與會學者就直指台灣對陸資赴台投資限制太多,開放項目過於狹窄,不利於形成大陸赴台投資的規模。同時也認為台方對陸資負責人身分審查過於嚴苛,且審核時間過長,建議應進一步放寬和簡化,以營造陸資赴台的便利環境。除外,更有陸方學者指出,陸資赴台在兩岸關係仍存在極大不確定因素之下,他們擔心倘若“台獨勢力”在台灣的政治力量對比關係發生變化,則陸資將面臨巨大的政治風險。 

  綜觀大陸學者對陸資來台的評價乃至於憂心,與台商在大陸所反映投資保護不足,以及要面對各式各樣糾紛風險的無力與無奈,可以說是截然不同的反應模式。但衡平以觀,不能說只強調對方的保護不到位,讓台商曝露於各種不測的風險中,卻完全無視於台方所加諸於陸商陸企的種種具針對性乃至於歧視性的限制規定,讓陸方不斷的抱怨陸資在台灣的待遇,遠遠不如其他的僑外資。 

  相對於學者歸納式的反應,在台陸資代表的意見毋寧更為真切而值得正視。在本月上旬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旺報所主辦的“第四屆兩岸和平創富論壇”中,做為第一家在台投資成立的大陸國企京泰發展有限公司,從2010年12月獲准設立,不過一年半載,迄今已在台成立了7家公司和一個私募股權基金,促成兩岸雙向投資金額60億元,以及為台灣地區提供了140多個就業機會。但儘管已在台灣初步立足,該公司總經理應邀在創富論壇中發言時,仍然忍不住表達有關陸企來台所面臨困難的切身之痛,以及具體的表達了對未來的期望。 

  歸納在台陸企高管的現身說法,陸企在台經營所面臨的困難點,包括市場規模較小,投資領域有限,參股限制更多,人員往來諸多限制,以及諸如在台居住、保險、進修等的政策配套不足或不夠持續。而展望未來,除了從宏觀的角度,寄望能全面落實已簽署的各項經貿協議,以及加快推動後續協議之簽署,並早日實現互設辦事機構之外,更具體的還包括建議儘快開放第四批陸資來台投資的產業類別,放寬陸資持股的比例限制,最好能建立超然的有關陸資來台專業審核機制,准許設立在台陸商服務性組織,改善陸籍人士在台的健保起算採時間累計制,以及開放陸資在台人員有教育進修的機會等。 

  平情而論,不論是大陸學者,或在台陸資代表所提的建議事項,都不能算是不情之請。但衡諸事實,台灣所給予的限制,往往多過台商在大陸所受的限制。大陸溫州有一句俗諺說,前半夜想自己,後半夜想人家。我們認為,兩岸經貿交流,乃至台灣要想和各國簽FTA,在前半夜想到自己後,後半夜也得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這才是能獲致雙贏的可長可久之道。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