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京媒:政府和民眾是抗禦天災的共同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20 08:25:01  


  中評社香港8月20日電/廣東多地暴雨成災並釀人員傷亡,遼寧、黑龍江等省也遭遇洪水襲擊,今年的水災集中在立秋後,來勢凶猛。中國各地都有災害應急機制,它們在轉動起來,但輿論的滿意度不夠高,批評聲四起,網上還流傳開圍繞水災的不少謠言。

  環球時報今天社評說,當前最重要的是救人和搶救財物,但安撫輿論也是重要的。事實上,各地的災害與應急預案都是針對生命和財產搶救的,如何在輿論上“應急”通常是這類計劃中的薄弱甚至空白處。地方基層官員能真正理解輿論真諦的並不多。

  廣東普寧等地的救援正在展開,但輿論願意在大災之下共唱“抗災主旋律”的時代結束了。媒體更願意聚焦災情的嚴重性,批評政府救災工作中的種種漏洞。這是媒體的天性,它在互聯網時代的中國得以不斷釋放。

  中國官方應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災害突發時輿論應急指導方案,幫助各地方政府在重要關頭與媒體等輿論平台溝通。這種溝通的成功與否將極大影響災區民眾的士氣,也會影響救災及災後重建能否順利展開。 

  在一個具體災難中,輿論不是最重要的東西,救災永遠應被置於最高位置。但輿論有極強傳導能力,一場災害中人們的情緒會“殘留”到其他與之不相幹的災害中,逐漸形成同一種輿論傾向的慣性。到這時再同輿論溝通就變得很難,“不那麼重要的事”就有可能變成某種突出的挑戰。 

  現在災害到來時,社會的絕大部分反思都集中在政府的反應能力上。這是有道理的,政府是公共救災力量的主體,把它的賑災責任往高處定義既符合中國的傳統,也符合我們這個社會政治制度的價值取向。 

  然而同時要看到,在實際救災中,公民個人的自救能力在第一時間是無可替代的。再強大的政府救援也需要展開的時間,而自我力量永遠伴隨著我們。自救能力強的人顯然多一分安全,這在發達社會受到輿論的高度強調,在我們這裡卻被對政府的各種要求和批評衝淡了。 

  自救能力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它同時也是不均勻的,比如老人和孩子的自救能力不可能與成年人一樣。但加強公民個人自救能力的訓練無疑是中國社會急需補上的環節,它需要同政府完善救災的應急機制獲得輿論的同等重視和督促。 

  很多災難中人員傷亡原本可以避免,政府工作的不到位和個人關鍵時刻處置失當都可能是悲劇背後的原因。政府對一些災害預估不足,個人的預斷和行為失誤更容易發生。比如大水來時及時離家棄車非常重要,但什麼樣的危險才意味著必須做這種捨棄,多大的安全量才是恰當的,現實中很多人因為難以準確判斷而表現出致命的猶豫。 

  發展中國家的災難中死傷人數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個人自救能力的不足,政府能力的欠缺只是這種悲劇的原因之一。客觀而言,中國官方的救災能力在全球處於較高水平,但中國的水災中死亡人數還是比較多,這當中基礎設施差是重要原因,個人第一時間的自救能力不足也是一個因素。 

  中國需要補的課太多,政府和民眾無疑是抗擊年複一年各種災害的共同體。實事求是看清我們的問題,從多個角度逐漸夯實我們防災減災的實力,我們終將變得更強大些,也更安全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