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5日電/7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對宏觀經濟政策框架如何與“經濟運行區間”相配合做了詳細闡述——當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內,宏觀經濟政策的主線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調結構為著力點,釋放改革紅利;當經濟運行逼近“上、下限”時,宏觀政策要側重穩增長或防通脹,與調結構、促改革的中長期措施相結合,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可以說,調整經濟結構既是解決當前經濟運行深層次矛盾的現實選擇,也是拓展未來發展空間、提供經濟發展長期動力的根本途徑。今年以來,新一屆政府堅持穩中有進、穩中有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調結構,培育新的增長點。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表示:“經濟健康與否關鍵看結構”。他說,不能因為要保證經濟較快發展而忽視質量和效益,放鬆結構調整。特別是宏觀調控,應堅持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以發展服務業、創新驅動、淘汰落後產能為抓手,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結構調整得越快,就越能為促進改革、釋放紅利贏得時間;結構調整得越到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就越高。
結構調整怎麼調?結構調整不是單純的壓縮過剩產能,其主攻方向是擴大內需。擴大內需是最大的結構調整,也是穩增長的根本之策。一方面,擴大內需要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比如信息消費等。另一方面,要在加強薄弱環節建設方面增加投資,如加中西部地區扶持力度,推進城市節能環保設施建設等。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分析,由於經濟實際增速有所放緩,外界預期,在“穩中求進、穩中有為”政策導向下,有限空間內的經濟結構調整,會對投資消費政策方面有一定的寬鬆,包括促進信息消費、鐵路投資、推進棚戶區改造、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節能環保投資等方向將成為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