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現在已經建了3個牧場,引進了奶牛6000頭,建成後奶牛存欄量要達到20萬頭。要用牧場集中養殖的方法嚴格保證乳品品質。”談起項目,身為該市的政協副主席的張強富如數家珍。
1969年,只有16歲的張強富,從上海市來到位於小興安嶺腹地的黑龍江省黑河市遜克縣插隊。“我在農村呆了3年,當時的公社推薦我上了大學。沒想到大學畢業後我又被分配回了黑河市。”
再回黑河,學習水利專業的張強富在水利局當了技術員,成了“紅人”。“我在小興安嶺地區工作了26年,一共建了4座水電站。”張強富說。
上海話鄉音未改,張強富卻把黑河認了自己的家鄉。“黑龍江當時接納了許多上海知青,我們這些人都對這裡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知青的歲月很苦,但是不吃苦人生怎麼會有收穫。我曾經看過小興安嶺裡的一片白樺林,高大、漂亮,是山裡的風雪造就了它們。”張強富說。
據統計,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總計有一兩千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無論離去還是紮根,許多當年的知青都對那段歲月有著複雜而難以割捨的感情。
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寬直、平坦的柏油路替代了舊日的羊腸小道,過去的山上的梯田也退耕種了果樹或刺槐。但是,74歲的村民石玉興依然記得當時村裡的十多位知青,其中就有如今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
“1969年知青們來插隊時,我是隊裡的幹部。我比他們年紀大些,但是經常一起開會,過不了多久都成了一家子人。”石玉興說。
“現在村裡變化大。我想跟村裡呆過的知青們說,別忘了梁家河也是你們的老家,我們也是你們的親人。”石玉興說。
(消息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