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一座石城的永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20 10:24:11  


越南胡城遺址的城堡
  中評社香港6月20日電/“胡城,一座石壘的都城,在越南乃至在東南亞和東亞,都是獨特的,”越南胡城遺址的導遊趙氏香對記者說。遺址內,她的身旁,除了生長著的秧苗和盛開的蓮花,再不見其他,更別說宮殿廟宇,若非遺址四週的城墻,誰都看不出這裡曾是一座都城。

  據說新華社20專題報道,胡城遺址位於越南首都河內以南約150公里處的清化省永祿縣,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胡城於1397年由越南陳朝末年外戚權臣胡季犛主導修建,胡季犛隨後建立胡朝,亦定都於此。

  傳說胡季犛只用3個月就建成胡城。他急著將陳朝的都城遷移到胡城,是想遷都至自己的祖地清化,削弱陳朝勢力。另外,胡城戰略位置突出,位於當時越南國的中部,周圍山水環繞,易於佈置攻防。

  胡季犛公元1400年建立的胡朝類似中國古代王莽建立的新朝,是個“短命王朝”,公元1407年滅亡。胡城成為都城時間不長,但直到18世紀,它都是越南中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據趙氏香介紹,胡城外圍還有大約10公里長的外城墻,由泥土和竹子夯實而成,如今這一外墻已難覓蹤影。

  據記載,胡城為四方形,南北長870.5米,東西長883.5米。城墻外側由石條石塊築成,四邊中部設有東南西北四座拱形城門。其中,南門為正門,高9.5米,寬15.17米,有3條甬道,其他3門均只開一口。

  城門高闊,建築困難。傳說建設者先用土壘出甬道形狀,然後覆上石條,待城門完工再將甬道內泥土刨去。“甬道頂部的石條截面為梯形,所以石條之間不依賴砂漿,而是依賴自重擠壓成形,”趙氏香說。

  用來建築城墻的石灰石條塊一般重達十幾噸,位於西門最大的一塊重達26噸,用於建造胡城的石材大約有2.5萬立方米。2011年7月,考古人員在胡城遺址以西發現一採石場,從鑿痕和切削紋路判斷,那裡開採出來的石頭就是用於建造胡城的。採石場距離胡城2.5公里,胡城博物館展出的一些石球被認為是用來運輸巨石的工具。“石球直徑大約30厘米,將它們置於兩到四米的圓木之間,由畜力和人力拖動圓木,放在石球和圓木上的建城用巨石就可以移動了,”胡城博物館的導遊杜氏春青對記者介紹。

  報道稱,歷經6個多世紀的歲月和風雨,如今,這些體現古代越南勞動人民智慧的石門仍大致完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胡城遺址說,該文化遺產表現了14至15世紀間中國儒家學說對越南皇城的影響。胡城的建設反映了建築技術、風格的新發展,反映了東亞、東南亞依照風水理論進行城市規劃的新發展,從遺址和地形上看,充分利用了自然環境,充分表現了鮮明的越南元素與東亞、東南亞元素的融合。評價還說,當新儒學在東亞廣泛傳播、成為該地區政權主要哲學思想時,胡城作為一個建築綜合體,是反應實用主義的新儒學盛行於14世紀晚期的越南的突出例證。巨型石條石塊的使用象徵新儒學政權的威力,胡城偏移主軸線佈局顯示出與中國理念的不同。

  坐擁群山、東西兩水逶迤南流,胡城建設佈局也以講求“風水”聞名,但在600餘年後的今天,卻也只剩下殘破的城墻、城門和那對石門。

  王朝是短暫的,曾經固若金湯的城池早已湮沒,“風水”不能帶來永恒。放眼胡城遺址,豔陽下始終不辭辛苦而勞作的是那裡的人民。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