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抗日雷劇”影響日本形象
針對近日中國抗日劇“神化”的情況,《讀賣新聞》以“中國抗日劇站在了歧路上”為主題報道說,抗日劇習慣將日本兵描述成“凶惡”、“好色”、“無能”的形象,靠誇張贏得高收視率,從而陷入越假越拍的惡性循環。該報道還援引中國著名制片人朱質冰的話稱,“將民族的苦難娛樂化的人是賣國奴”。朱質冰的最新作品《國家記憶》也是抗日劇,該劇的目標是拍攝類似於美國《太平洋戰爭》那樣忠實描述戰爭的作品。“貶低敵人反而會造成貶低自己,目前還不知道朱質冰的想法能否成為中國抗日劇的新潮流,但對於在華日本人而言,強烈希望能有這麼一天”。《每日新聞》稱,中國政府目前開始審查諸如用中國功夫殺死日本兵的離譜情節。而日本政府也把此事當成一個問題。日本駐中國大使館表示,“抗日劇大量播放對日本在中國的形象並非好事。我們也知道中國國內有各種聲音,將保持關心並收集各種信息”。
一些日本網民表示,戰爭過去那麼久,中國竟然還拍那麼多抗日劇,這無疑加重了中國人的反日情結。也有網民表示,儘管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態度引發鄰國爭議,但中國抗日劇“更像是宣洩情緒,是不正確的歷史觀”。日本大學生鈴木對記者說,自己不反對抗日劇,但確實不喜歡誇張劇情。如果中國抗日劇能尊重歷史,對日本人了解那段過去也有好處。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文化學者山口順子對記者表示,對於歷史細節的藝術創造並非不可以,但“機械的對日審判立場”沒有好處。戰爭戲應注重體現真正的人性。如果中國電視劇能在這方面走得更遠,它所創造的話語力量會更強。
歷史劇創作應有國家責任感
中影集團制片部相關負責人王璐璐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抗戰劇扎堆的原因之一是題材容易過審,故事衝突性強,成本回收把握大。此外,作為鬼子戲基地的橫店在拍攝和製作體系上也相對成熟,操作起來容易實現。
影視劇資深編劇鄭長明告訴記者,抗戰劇的市場需求在中國長期存在,但以愛國主義作為“戲說歷史”的保護殼不可取。近年來抗戰劇的泛娛樂化說到底是創作人員顧忌市場過多。鄭長明提到,多年前曾有日本人在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時,對經過防腐處理的被害人屍骨顯得“過白、過新”提出質疑。真東西尚且因處理手法問題被人懷疑是假的,那些雷人劇情更容易被拿來當做批評中國的工具。青年導演石磊告訴記者,一些電視劇為了趕檔期倉促上馬,編劇也不是科班出身,而是演員、寫手客串,劇本很難保證質量。在國外,影視劇“制片人”是一種職業,很多人本身就是半個藝術家,但在中國更像一個稱謂,有錢就能當。石磊表示,自己近期就接到兩三個抗日劇本,但都擱置下來了。因為“好劇本需要沉澱,人雲亦雲或急功近利的創作態度只能砸自己的牌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