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2日電/昨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再度攀頂至6.1911。不過,境內即期市場尾盤突然跳水約50個基點,收盤至6.1356,並未刷新2005年匯改以來高點。
據證券時報網報道,國有大行外匯交易人士表示,從技術走勢來看,市場的力量正在發生轉變。雖然總體結匯盤數量還是較多,但對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連續逆勢走高,企業客戶的預期已有所鬆動。
另一家國有銀行江蘇某地支行國際業務部主管告訴記者,本幣升值預期強,勞動力成本高企,出口企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儘管某些“聰明的”企業可以通過商業銀行提供的遠期匯率工具鎖定成本,但國外客戶出於對成本的考慮,或會將訂單轉移至其他更有優勢的國家或地區。她表示,出口數據背後肯定存在著虛假成分,國家外匯管理部門幾乎是每天一個通知,強調要加強資本項、外債項甚至貿易項下的管理。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元指數依舊保持上升勢頭,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趨勢會否在近期出現逆轉?統計顯示,美元指數近一個月來猛升2.83%,並於上周五突破84關口,截至昨日19時,再度上攻至84.04,為2010年7月以來新高。
與之相印證的是近日銀行間市場資金面的“異動”。本周一,央行臨時宣布延長貨幣交易時間20分鐘,是為了滿足部分銀行及時軋平頭寸的需求。這已在某些方面表明,市場分歧日益明顯,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流動性“溢價”愈來愈難以為繼。
中信銀行總行國際金融市場專家劉維明告訴證券時報記者,新增外匯占款勁升、相對較高的資金利率水平以及至少在名義上一枝獨秀的經濟基本面,都對海外短期資本具有不小的吸引力。這些熱錢湧入境內獲取利差,而一旦形勢扭轉,其迅速離境或對國內經濟、房地產市場造成巨大衝擊。
“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進入合理區間,未來的升值空間不大。市場也在密切觀察這一趨勢何時終結,彼時也就是熱錢可能撤離的時候,應該未雨綢繆。”劉維明指出。
一位浸淫市場多年的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2005年時的國際、國內流動性環境與當前有些類似,當時決策層從利率平價理論出發採用了“刻意保持資金寬鬆”的政策,7天回購利率一度降至1.0%以下的極低位置,物價指數也較低,債市1至10月都是大牛市。但遺憾的是,這一效果並未得到最終的實際驗證。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杰不久前曾告訴記者,當前匯率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對過去的一種糾偏,這也包括外匯管制在內。
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認為,包含澳洲聯儲降息等原因在內,澳元對美元自5月初至今已貶值約6%,這從更深層次透露出一個信號:全球新興市場增長動力削弱。劉東亮指出,澳元大幅下跌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人民幣或許已存在高估。
對於人民幣升值未來的命運,證券時報記者綜合多位專家觀點後得出的較客觀結論是:升值將有利於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升級轉型,也有利於諸如境外投資、資本項目逐步放開等匯率市場化進程的展開;但長期的“逆勢”升值也可能帶來熱錢掉頭逃離、房地產市場泡沫集中破滅甚至經濟崩潰等難以預料的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