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3日電/在印度外長庫爾希德5月9日對中國進行訪問和中國總理李克強將於五月下旬訪問印度之際,持續了20天左右的中印邊境的緊張局勢終於有所緩解。與此同時,美國與印度的關係近年來飛速發展。就在中印對峙的時候,美國、印度和日本在華盛頓舉行了三邊對話。
中印邊境的糾紛能和平解決嗎?美印兩國快速發展的關係中是否有中國因素?印度在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美國之音網站刊登分析文章稱,就在中國和印度邊境對峙的同時,美國、印度和日本在華盛頓舉行了三邊對話,就印度洋和太平洋區域的商業聯繫、區域與海事安全以及合作的可能性進行討論。
印度駐美大使尼魯帕瑪•拉奧(H.E. Nirupama Rao)說,這樣的一種對話與亞太地區的發展態勢是分不開的。她說:“現在,大家談論的都是地緣政治和經濟中心向亞太地區轉移,特別是最近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轉移……我們所在區域、我們所在的亞洲大陸,正在發生的一切都在影響著美國和印度的對話。 所有這些在我們兩國過去一、兩年進行的東亞對話中有所體現,我們的對話是非常成功的。這個星期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印度和日本三邊對話中也體現了這一點。”
拉奧大使4月底在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舉行有關美印關係的一個研討會上做出上述表示。她說,美印關係過去十年,特別是過去五、六年的發展令人矚目。兩國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從安全到經濟和國防在內的多層面戰略夥伴關係。
美印兩國關係在 冷戰期間和冷戰後經歷了大約四、五十年的疏遠。印度與前蘇聯的密切關係以及美印就印度發展核項目所產生的分歧是兩國關係疏離的主要原因。
2000年3月,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訪問印度,這是大約20多年來,第一位訪問印度的美國總統。這次訪問被認為是美印關係的第一個轉折點, 特別是當時兩國就印度發展核項目所產生的分歧還沒有解決。
2001年的9.11事件改變了全球的安全格局和國際體系,也改變了南亞地區的戰略格局。三個月後,印度國會遭到恐怖襲擊。反恐戰爭為為美印開展更加緊密的戰略合作提供了一個機遇。
2006年3月,小布什總統訪問印度,與印度達成了民用核合作的協議。美國此舉實際上承認了印度一直所追求的“核大國”地位。
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南亞項目研究員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J. Tellis)說:“那個協議簽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排除新德里和華盛頓三十年以來關係緊張的重要源頭。我們成功了。 我認為,這是布什政府採取的重要政策提議。”
泰利斯本人參與了這個協議的談判。他說,美國的這一改變,讓印度以及印度民眾相信美國對與印度發展新關係是嚴肅的,也是有誠意的。
美國前駐印度大使羅伯特.布萊克威爾 ( Robert D. Blackwill) 2009年在新德里的一次講話中指出“如果沒有中國因素的話, 我認為布什政府不會推動民用核協議的談判,美國國會也不會批准。”
2010年,奧巴馬總統訪問印度,他在印度的演講中將美印關係稱為“21世紀起決定性作用的且不可或缺的夥伴關係”,並明確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