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回歸“五四”原點 掃除民主盲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04 10:09:44  


  中評社台北5月4日電/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於北京點燃聖火的“五四運動”,距今雖已十分遙遠,但是它所楬櫫的理想、所引發的爭論與效應,至今仍深深影響我們。值此運動九十四周年的今天,重新檢視“五四”原點,將有助台灣社會掃除對於民主的盲點。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說,提起五四運動的精神與訴求,一般人幾乎只知“民主”、“科學”和“新文化”。至於“五四”的動機和目標,卻已被淡忘。還原歷史,重回現場,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五四”的動機和目標,皆在愛國與救國。 

  “愛國”當然不是人類的終極理想,它與“民主”一樣,都是人類追求“自由”這個更高層目標的工具。不過,對於一九一九年的中國而言,“愛國”與“民主”是相互依存的。不先“愛國”,則無民主;缺了“民主”,則國亦難禦敵。原因無他,因為一戰結束之後,列強違背自己訂立的國際關係原則,拒絕接納中國成為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他們希望中國,永遠停留在十九世紀中期以來被宰割的狀態。如此一來,列強就可以持續擴充自己在中國利益與空間。此時的中國若不追求國際正義,不維護民族利益,那麼國內的公民權力、社會公平也無從建立。換言之,愛國與救國是當時中國人的第一要務。愛國、救國是追求國人的集體人權與自由。沒有集體的人權與自由,哪來個體的人權、自由? 

  二戰結束之後,再度名列戰勝國的中國,依舊未能獲得戰勝國的待遇。位在冷戰兩極的美、蘇、英等大國,卻早已有志一同,在德黑蘭─雅爾達協議中構築了繼續犧牲、壓制中國的政治架構。由此引發的戰後爆發的中國內戰,則進一步降低了中國的戰勝國地位。中國內戰的結果,不但造成國家分裂,更使得海峽兩岸各自成為西方和蘇聯陣營實現自身利益的籌碼,周邊鄰國亦爭相藉機取利。兩岸的對峙,受到大國和周邊鄰國的鼓勵和利用。原本的戰敗國日本,竟可因此利用中國的內戰、分裂,擺脫戰爭賠償,還繼續竊據戰勝國的領土。剛剛擺脫殖民統治的亞洲新興民族國家,紛紛繼承前殖民宗主國鯨吞蠶食中國領土後留下的遺產,向中國索取、攫奪土地。而在包含台灣在內,業已擺脫殖民帝國政治統治的前被殖民地區,前殖民宗主國的奴化教育,卻仍繼續統治著許多本地菁英的思維。 

  九十多年來,“五四”的愛國精神鼓舞了幾代中國人,為提升國家和國人的尊嚴流血奮鬥。中國的國際處境雖有了巨大變化,但列強圍堵中國的態勢仍未發生根本改變。在中華民族所處的當今世界,從國際正義的角度來看,“民主”依然與“愛國”共生。 

  民主當然是個好東西,但民主不是抽象的意念。它不應只由西方特定政治勢力和特定意識形態片面定義,並將這種定義當作“普世價值”大肆推銷。它更不應成為自詡“民主”的大國扼殺弱國人民爭取在世界秩序中得到平等、公正對待的絞索。西方特定意識形態片面定義下的民主有兩大盲點:第一,這種民主實質上已被大財團利用媒體、廣告、知識菁英的宣導,乃至社會運動等操控,成為特定階層的工具。“一人一票”已經變質為“一元一票”;第二、內外標準不一,對內在形式上尊重選民的選票,對外則選擇性地對待其他國家人民的選擇。對於西方強權不喜歡的政權,不論其是否為該國選民用選票選出,都可用強大武力推翻之。 

  民主是制度,制度只具有工具價值,一切制度的目的是為人服務的,是為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和生存發展,所以海峽兩岸(或各國)所需要的民主,或許由於歷史的發展不同而有差別,但民主不僅是抽象的概念和主觀的信仰而已,並且更應當是具體的實踐和檢驗。當釣魚台和南海危機嚴重危害中華民族的安全和利益時,民族成員(不論此岸或彼岸)的集體權利已然受到威脅。吾人豈可置身事外,而以民主搪塞之? 

  歷史不能繞道。“五四”的原點是愛國,民主、科學是救國之道。繞過原點,豈能走上大道?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