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4月22日電/兩岸關係輕舟已渡萬重山,民進黨黨中央的兩岸政策卻不動如山,引起謝長廷、許信良兩位前主席的焦慮。
旺報今天社評說,謝長廷不斷闡釋“憲法一中”,希望爭取大陸的認同,得以加入兩岸關係賽局。許信良則將眼光放在台灣內部,日前發表“台灣現在怎麼辦?”萬言書,呼籲藍綠共組聯合政府展開兩岸政治對話。他指出,兩岸關係遠重於其他對外關係,“台灣不可能不和對岸作政治接觸、進行政治對話、甚至達成某種雙方都可接受的政治諒解”。
兩岸關係已進入深水區,許多經濟性議題必須開始面對政治分歧問題。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揭示,希望就“兩岸未統一前的特殊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後,大陸積極邀約台灣學界和智庫人士交流,希望就“兩岸特殊關係的安排”展開對話。
不過,馬政府顯然認為政治對話時機尚未成熟,因而多所排拒,國民黨黨內卻有不同意見,大老連戰與胡錦濤和習近平兩位前後任中共總書記進行會談時,曾就兩岸關係的持續推展交換意見,但會談共識並未獲得馬英九的認可。
民進黨也呈現類似態勢,黨中央冷,內部卻愈來愈焦慮。2012年“總統”大選敗選,民進黨曾一度計劃在兩岸議題上開始著墨,但蘇貞昌就任黨主席後,思想依然封閉,又遷就陳腐守舊的派系勢力,兩岸政策反而愈見保守。“中國事務委員會”的成立只是虛應故事,沒有實質作用。黨內務實派只好跳出來積極作為,謝長廷不但親自登陸展開尋根之旅,大談兄弟之誼,也派代表出席平潭研討會,闡述“憲法各表”內涵,又提出“一個中華”理念,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尋求突破。
看來目前是個僵局,而大格局回顧兩岸關係的發展,確實“一路走來,步履艱辛”,但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是雙方抱持務實態度,不斷妥協的結果。
表面看來,大陸自1979年葉劍英代表全國人大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提出和平統一基本政策,之後鄧小平具體提出“一國兩制”架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成為對台基本政策, 1995年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提出“江八點”,2008年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發表“胡六點”均不脫“一國兩制”舊思維。
但理解、判斷大陸政策,更應該重視中共全國代表大會的文件。十六大政治報告提出“一中三段論”: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十七大提出“四個決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都是對既定對台政策的務實修正。回顧近20年大陸對台政策,確實可以看出政治報告成為日常政策指導的變遷軌跡。
觀察兩岸關係歷史軌跡可以發現,中美、兩岸及台灣藍綠爭吵了超過半個世紀的所謂“一中原則”,其實早已“變身”。
“一中原則”原本是中國代表權之爭,“一中三段論”提出後就“變身”為“兩岸中國人”的制度之爭。兩岸為進行制度競爭必須恢復協商交流,於2008年確定了“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兩個概念,大陸偏重“一中”、台灣鍾情“各表”,各取所需後兩岸關係突飛猛進。
民進黨的“中國政策”其實也具有“發展性”。1991年該黨第五屆第一次全代會修訂黨綱,確定採取台獨路線,但1999年以《台灣前途決議文》修正台獨路線,有條件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2007年十二屆二全大會又制定了《正常國家決議文》,回到台獨路線,可以看出民進黨“中國政策”的選舉工具性。
社評說,我們不能認定謝長廷的“憲法各表論”是選舉操作,他在黨內重重壓力下能堅持至今,必須肯定他企圖連結民進黨“台獨黨綱”與大陸“一中原則”的創意與努力。最早主張大膽西進的許信良,希望馬政府和民進黨攜手與大陸政治協商,雖然眼前並不存在可能性,但也反映了黨內的部分意見。謝長廷與許信良都代表了黨內部分意見,民進黨“趨中”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
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不再使用“一國兩制”字眼,提出更具彈性的“一中框架”。“一中框架”是“一中原則”的進化,中共十六大提出的“一中三段論”,對台灣已經具有包容性,十八大以“框架”代替“原則”,包容性更為擴大,“一中兩區”、“一中兩憲”、“一中三憲”甚至“憲法各表”在“框架”下都有討論的空間,大陸已經為“統一前特殊的政治安排”做好準備。
“台獨”與“統一”仍然是民進黨與中共發展關係的罩門,但回顧兩岸關係史可以發現進化現象的存在,“進化密碼”就是“發展”兩字。兩岸三黨,尤其民進黨,只要打開閉鎖的心,拋棄既定的成見,“進化密碼”自會帶領兩岸關係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