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7月27日,倫敦奧運會主火炬在倫敦奧林匹克公園主體育場“倫敦碗”點燃。這是開幕式上主火炬被點燃。 |
中評社北京4月21日電/那些打算贊助裡約奧運會的大公司可能要重新算筆賬了,因為一年前倫敦奧運的賬本顯示,奧運會似乎不總是聚寶盆。
在倫敦奧運會上,有53家公司在奧運平台上忙碌,而它們為了搭上奧運快車耗資不菲,成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全球合作夥伴的11家公司的每張票價至少是1億美元,即使想成為三級合作夥伴也花費不小,東道主國內一級贊助商是4000萬美元。據統計,倫敦奧組委從他們手裡收獲了大約19億美元。
在奧運會的那幾周裡,各贊助商出盡了風頭。但畢竟奧運只有那麼十幾天,如果以一個4年周期算下來,贊助奧運似乎並不超值。
統計顯示,雖然一些公司對贊助奧運樂此不疲,但股市似乎並不買賬。歷史業績顯示,在大部分上市公司宣布與奧運達成贊助協議的當天,其股票都要遭遇震蕩。當然,這筆損失等到奧運開幕那天才能彌補回來,因為那時贊助商的股價大多走高。
按照目前的奧運贊助規則,贊助商花大價錢取得的權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自己的商標同五環並列在一起,但在在廣告和包裝中能使用奧運標識,這對於提升贊助商業績效果並不顯著。
更讓贊助商寒心的是,贊助奧運不但得不到多少印象分,就連實惠也沒怎麼撈著。可口可樂去年在英國的表現並不如意,銷售量甚至比2011年下跌了3%。讓這個奧運“鐵杆粉絲”備受打擊的是,它的市場表現也不如競爭對手百事可樂,百事在奧運年的銷售量增加了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