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聯合早報:美式反恐的另一記警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17 10:48:19  


 
  所以,真正的“恐怖主義”的根源應當是人們內心的“仇恨”——一份可以由經濟上的貧窮、政治上的不滿、文化(宗教)上的分歧,或者個體心理和性格上的殘缺等催生的,或許針對個體,或許針對社會,或許針對國家的“仇恨”。只要有了這份“仇恨”,“恐怖主義”自然也就擁有了“滋長”的土壤。

  在明白了“根源”後,就不難解釋美式反恐為什麼失敗:治標不治本,治表不治根的美式反恐,如何能成功?換句話說,戰爭,可以推翻政權,但卻無法消除人們對美國的仇恨,相反,戰爭只會增加受害國民對美國的仇恨;美式民主,可以被植入進新政權,但同樣無法消除催生那些“仇恨”的“催化劑”。民主並非有解決宗教衝突,化解種族矛盾和調和分離主義的天然功效。不僅如此,民主在以上國家,連有效刺激經濟的功能都不具備(別提伊拉克,如果不是國際制裁,薩達姆時期伊拉克的經濟發展不會比新政權差。經濟發展的早期是離不開“專制力”和有效調控的)。因而,美國十二年的反恐注定了會遭遇當前的窘境和失敗。

  文章最後表示,波士頓馬拉松爆炸事件,它與2012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館遇襲事件一樣,它們是結束,也是開始;它們是教訓,也是經驗;這兩次事件,從境外回歸到了美國本土,這也預示著美國未來“反恐”之路的艱難。在面臨新一輪恐怖襲擊浪潮時,美國人以及國際社會是否能夠真正的冷靜下來重新思考如何“反恐”這個極度複雜和敏感的問題呢?是繼續以暴制暴的反恐,還是有針對性地一步一步的消除“恐怖主義”滋生地的各類“催化劑”和“仇恨”呢?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