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紐時:中國會在創新方面超過美國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05 10:56:22  


  
  位於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的巴特爾研究所(Battelle Institute)預測,中國可能將於2023年在研發支出上超越美國。
 
  國際專利申請方面的證據看起來也越來越不妙。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公布的數據,2011年全球最大的國際專利申請者是中國的通訊公司中興。其申請數達到了2009年的五倍,令人震驚。另一家中國公司華為則在2011年的榜單上躍居第三。10強中僅有高通(Qualcomm)這一家美國公司。由於美國的專利法如今被大大削弱,上述情況更令人不安。國會讓美國發明人保護其知識產權免受侵犯和剽竊變得困難了許多。
 
  帕特.喬特(Pat Choate)著有以知識產權剽竊為主題的《熱門資產》(Hot Property)一書,他斷言,如果新專利制度在蘋果(Apple)和微軟(Microsoft)等公司剛起步的時候就存在,那麼它們可能永無出頭之日。它們的專利將很快被恃強凌弱的大公司侵犯,而且面對財大氣粗的無情對手,與打不平等訴訟戰相比,更大的可能性是,它們會感到必須要在做出讓步的情況下分享技術。
 
  還有一個擔憂在於,美國企業正把研發部門轉向海外。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公布的數據,2009年,美國跨國公司的研究部門雇員中,足有27%在海外,而2004年的這一數據為16%。
 
  中國似乎正從這一趨勢中獲益。英特爾(Intel)和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正在中國打造大型研發機構。專利法方面的權威、曾擔任聯邦上訴法官的保羅.米歇爾(Paul Michel)稱,它們將比兩家公司在美國的任何研發機構都大。他還說:“這些實驗室里的多數員工將是中國人,無疑,許多由此產生的製造業崗位也將位於中國。”
 
  不過,如果東亞文化並非技術創新的嚴重障礙——而且想必英特爾(Intel)和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也不認為它是——那麼為何東亞科學家和工程師通常被定位為不太成功?部分原因在於,技術創新分為不同的種類。根本性突破能登上新聞頭條並贏得諾貝爾獎,但正如拉爾夫.戈莫里指出的那樣,將突破轉變為民眾負擔得起的產品這種更平淡的任務才具有經濟意義。東亞企業傾向於關注後一項任務,儘管製造技術“持續改進”的細節鮮有見諸報章,但它們的成功一直是該地區過去60年經濟奇跡的驅動力。
 
  研究中國技術創新的英國教授詹姆斯.威爾遜(James Wilsdon)認為,中國的科技時間表可與其體育成績進行類比。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上,中國的金牌數位列第11,遠遠落在後面。20年後,中國位列榜首。
 
  “如果中國可以在體育上做到這一點,那麼,它能多快成為科學創新領域的領頭羊?”他問道。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