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城鎮化演變:鄉土推向城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25 15:32:42  


  中評社北京2月25日電/30多年時間裡,市場化這只大手把鄉土中國推向了城市中國,計劃經濟體制的逐步撤退,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而眼下,這個歷史進程正在加快。

  瞭望東方周刊綜合報道,從“上山下鄉”,到“城市領導農村”,再到“小城鎮、大戰略”,後至發展大型城市,中國在城鎮化道路上曾經歷過政策與思想上的搖擺與爭議。如今,建設新型城鎮化的政策被官方和學界轟轟烈烈地推出,它與20年前的中小城鎮發展戰略有何不同?新一輪城鎮化要擺脫過往“城市領導農村”的利益糾葛和行政束縛。

  2013年地方兩會收官,城鎮化成為各地兩會上的焦點。與此同時,城鎮化發展十年總體規劃也已下發地方進入徵求意見階段,規劃欲推進更有質量的城鎮化,強調人的城鎮化。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還獲悉,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編制的《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下稱《規劃》)已經編制完成。《規劃》從多方面對城鎮化做出部署。

  “小城鎮大戰略”的演變

  自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小城鎮,大戰略”一直是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戰略,“嚴格控制大型城市,合理髮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基本上是這20年中的主要思路。

  市場規律發生了作用,“小城鎮,大戰略”最終被迫放棄的原因,在於農村工業化道路的失敗。被設計為小城鎮發展推動力的農村集體企業和鄉鎮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解體和凋敝。

  各種資源要素源源流向了在地理位置和政策上更具有優勢的沿海地區,工業化推動城市化,形成沿海地區的城市群落。大城市的工業化與人口聚集效應越來越明顯,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由大城市帶動和輻射中小城市形成“城市群”的格局逐漸形成,並且在一些政策上被正式確定下來。

  出口導向型為主的沿海城市工業化,吸納了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為中國經濟創造了10多年高速增長的奇跡。

  不過,這種“大工業,大城市”的發展模式走到今天,也在面臨著種種瓶頸。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外需市場疲軟,出口型企業遭受重創。更為深遠的變化還包括國內勞動力市場已經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極為廉價的勞動力供應過盛時代已遠去。

  工人離鄉離土的大生產模式,也造成農村空巢化和留守兒童等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些都讓發展的中國經濟付出了較大代價,經濟發展方式面臨著歷史性轉折。

  市場又一次悄悄地進行這選擇。仿佛是一個輪回,新型城鎮化被寄予厚望,並被高層作為中國經濟新增長點的發展策略而屢被提及。

  這與當初社會學家費孝通所提出的“小城鎮,大戰略”似乎思路相近,同樣是農民“離鄉不離土”,參與中國工業化進程。其實有所不同的是,中國今日的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已滄海難複桑田,城鎮化戰略的內涵也已相應發生了變化。

  在2012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依托縣城和縣域中心鎮的新型城鎮化模式。對於解除戶籍制度束縛的呼聲也日漸高漲。

  20多年前,就地城鎮化違背了工業化推動城市化的規律,小城鎮與大城市發展速度的日漸懸殊,證明了計劃調控的城鎮化是無源之水。而如今,經濟結構的變化,中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日漸完善,製造成本上的差異,其對產業的吸引力和黏性凸顯,以工業化為依托的新一輪城鎮化時機,也隨之到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