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日本情報衛星瞄准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20 13:53:56  


日本發射“雷達4號”情報收集衛星。(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2月20日電/《環球》雜誌報道,1月27日,日本情報收集衛星“雷達4號”在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成功。加上已在軌道上的“雷達3號”“光學3號”和“光學4號”衛星,日本空中情報系統的“四星體系”已經完成。由此,日本的衛星情報監視系統終於能夠實現每天對地面特定地點至少進行一次拍攝圖像。

  雖然日本建立了“四星體系”,但用內閣官房官員的話說,日本的衛星情報監視能力與美國相比,“相當於人類視力的2.0與3.0的差距”。

  剛上天的“雷達4號”衛星對地面物體的分辨率被認為只有60厘米,只能達到識別汽車的程度,而分辨不了人,不僅遠遠比不上美國偵察衛星10厘米的分辨率,甚至還不如民間衛星40厘米的分辨率。

  雖然日本的衛星情報監視能力還遠非強大,但其發射意圖值得關注。

  事實上,日本研發情報收集衛星的計劃從一開始便與朝鮮問題聯繫在一起。1998年8月31日,朝鮮發射“光明星1號”衛星時,日本就以朝鮮發射的是“大浦洞1號”彈道導彈為由,於當年12月22日通過內閣決議,決定發射情報收集衛星,以監視朝鮮方面的動向。2012年12月,朝鮮成功發射“光明星3號”衛星,被日美再次解讀為發射彈道導彈,“雷達4號”緊接著上天似乎與此相關。

  朝鮮問題的不斷發酵,亦正伴隨著日本一步步突破二戰後限制其發展情報系統的法律的步伐。

  根據1969年的國會決議,日本對宇宙開發一直奉行“非軍事”原則。但2008年《宇宙基本法》的頒布,使得“非軍事”原則被“專守防衛”替代,這一措辭的變化,掃清了日本發展間諜衛星技術的障礙。

  總體而言,突破二戰後日本在發展軍事力量上的種種限制,建立獨立於美國的完整軍事情報體系,也是日本力圖實現“正常國家”目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